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評陶韓柳詩文言文的翻譯

評陶韓柳詩文言文的翻譯

宋·蘇軾《評陶韓柳詩》白話釋義:

柳宗元詩比不上陶淵明,卻比韋應物好。韓愈文風豪放奇險的氣勢超過了他,但溫和華麗精微深沈的細節卻比不上他。

喜歡枯瘦淡然風格的人,常說表面枯瘦而實質豐滿,表面淡然而實質美好,陶淵明和柳子厚都是這樣。但如果表裏全枯,即使風格淡然又有什麽用呢? 佛說:就像人吃蜂蜜壹樣,怎麽吃豆覺著很甜。人在世間,盡品酸甜苦辣,五谷雜糧,知道他味道不好的很多,可是能知道他真正味道的,太少了。

原文: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佛雲:“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幹枯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壹二也。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文章賞析:

本文是蘇軾十分有名的壹篇詩論。標題中的“陶”指陶淵明。陶是我國東晉時期的壹位傑出的大詩人,詩歌的風格平淡自然而又形象鮮明;“韓”指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傑出領導者,其詩氣勢豪放,力求新奇,但有時流於奇險,有“以文為詩”之稱;

“柳”是指柳宗元,曾與韓愈***同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其詩作雖不甚多,但溫麗靖深,頗有自己的風格。文中的“韋蘇州”指的是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其詩風格恬淡高遠。

本文通過評論陶淵明、韓愈、柳宗元、韋應物等人的詩風,表達了自己的詩歌主張。具體說來,蘇軾是以韓愈、韋應物的詩做陪襯,旨在表現陶淵明、柳宗元詩作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借以傳達自己的藝術追求。

陶淵明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這和他表現的內容和手法分不開。他的詩歌主要表現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象是“清水出芙蓉”,沒有壹點斧鑿痕跡。

他的詩富有意境,田園詩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強調和表現其中的情趣。往往是平淡無奇的幾句詩卻寫出壹片生動的田園生活的聲音和氣氛。

柳子厚的詩風與陶詩相近,從“欸乃壹聲山水綠”就可以壹目了然。蘇軾在這裏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真是再恰切不過了。

這裏蘇軾“所貴”的枯淡風格,也是他自己的藝術追求。他的理趣詩就有點象陶詩,要於平淡的事物中表現出奇趣來。

他的理趣詩不是用韻語說理談玄,抽象說教,而是寫平常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斷和具體事物,借平常的細事寓不平凡的道理,其妙處就在於“含蓄無垠,思緒微渺……言在此而意在彼”(《原詩》)。

如《題西林壁》寫的是看山,卻啟示人們觀察壹切事物都要善於“出乎其外”;《琴詩》寫的是彈琴,卻告訴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主客觀條件的諧和。這些理趣詩不故做玄奧,而是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外似臒而實腴,寄至味於淡泊,言短趣長,引人入勝。

就近取譬,是蘇軾散文常用的手法之壹。因其近,人皆見之,聞之,感之,觸之,爛熟於心矣,拿來做比,如果生動形象,恰如其分,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蘇軾在這麽短小的文章中也沒有忘記運用這壹藝術手段。

他把“人食五味”這個日常的活動與藝術欣賞聯系起來。用前者陪襯後者。人們吃喝,是最基本的活動,對於苦辣酸甜自然了如指掌,藝術欣賞和食五味相似,但又高於食五味,須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就近取譬,就使得屬於藝術領域的難以理解的東西變得通曉易懂了。

本文雖是論詩人的風格,卻形象生動,妙喻叠生,是壹篇極精當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