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病逝的。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壹壹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擴展資料:
王小波的《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這些反烏托邦小說都凸顯出作家對國人生存狀態的關懷。張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權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反烏托邦小說所揭示的正是“個人”的危機。無論《白銀時代》, 還是《黑鐵時代》,主流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已失去了壹個個體的地位, 處於壹種被奴役的地位。
人性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這是極權, 是那種被置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造成的。王小波以這個文革這個特殊的時代為突破口揭示出了 民族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荒謬的生存體驗, 作者對這段荒唐歷史進行了反思與批判。
其作品中的理性與知識的現實意義。理性不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學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點。他本是個欣賞邏輯學、數學、科學的人,終身追求著理性與知識。這 可以從《有關“錯誤的故事”》、《科學與邪道》、《科學的美好》、《對待知識的態度》等雜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觀點。
王小波把文革時期作為其作品的時代背景,這與他崇拜理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文化以道德為宗旨,從道德價值的角度來剖析世界。這種看法當然有著它先進性的壹方面,然而這種看法 認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