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中國有沒有屠龍刀

古中國有沒有屠龍刀

這個可以確定地說,真沒有,只是壹種象征意義。中國古代(包括宋代),大多數時期都是以“龍”作為至高無上的圖騰形象,是帝王的象征。龍也是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壹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壹種符號、壹種象征、壹種血肉相聯的情感,所以有“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造出來這樣壹把“屠龍刀”,那是犯上作亂,肯定沒有好下場。

“屠龍”壹詞源出《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通“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有時,“屠龍”之技也用來指不為世所用的真才實學。如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詩句:“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此指官小)。”宋陸遊《登千峰榭》詩句:“壹生未售屠龍技,萬裏猶思汗馬功。”

有時,“屠龍”之技也用來指艱難偉大的事業。如柳亞子《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詩句:“泣麟悲風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大好頭顱拋不得,神州殘局豈忘君。”(古代認為麟是仁獸,天下太平時才出現;又認為鳳鳥至是聖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亂世獲麟而涕泣,又因鳳鳥不至而傷嘆。後世以“泣麟悲鳳”指哀傷國家衰敗。)

當然,“屠龍”之技現在常用的壹個意思——好本領、絕技,在古代詩歌裏也常見。如韓愈的《嶽陽樓別竇司直》詩句:“愈昔始讀書,誌欲幹霸王。屠龍破千金,為藝亦雲亢。”又如魏源《昆山別龔定庵自珍》詩句:“半生湖海氣,百年漂泊旅。誓回屠龍技,甘作亡羊補。”再如黃庭堅《戲答史應之三首》之壹:“先生早擅屠龍學,袖有新硎不試刀。歲晚亦無雞可割,庖蛙煎鱔薦松醪。”後者雖有逗趣之意,但對“先生早擅屠龍學”還是非常肯定的。

屠龍刀是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壹把百余斤重的寶刀,因稱“武林至尊”而被武林中人視為寶物。

《倚天屠龍記》中有壹傳說:“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屠龍”指屠龍刀,“倚天”則指壹柄倚天劍。《倚天屠龍記》第27回〈百尺高塔任回翔〉,峨嵋派掌門滅絕師太曾向弟子周芷若提及倚天劍及屠龍刀是黃蓉將《神雕俠侶》主角楊過送給郭襄的玄鐵重劍加上西方精金溶鑄而成(新三版中只有屠龍刀是以玄鐵溶鑄成,倚天劍改為以楊過、小龍女夫婦佩劍君子劍、淑女劍合鑄而成)。

屠龍刀原屬黃蓉之子郭破虜所有,但襄陽城破之日,郭破虜與父母同時殉難,屠龍刀遂流入江湖。至小說開始時,屠龍刀落在長白三禽手中,但武當派俞岱巖遭殷野王所騙而落入天鷹教手中。之後在王盤山上,“金毛獅王”謝遜大敗海沙幫、神拳門、巨鯨幫的掌門人而奪得屠龍刀。

其後,周芷若為取武學寶典,不惜以倚天劍及屠龍刀互砍而分別斷成兩截。及後落入張無忌手中,成為張無忌的兵器。

小說主角張無忌亦知,“所謂‘武林至尊’,不在寶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遺書《武穆遺書》(三版中改為刻有桃花島地形的玄鐵片)。以此兵法臨敵,定能戰必勝,攻必克,最終自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但若有人壹旦手掌大權,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間百姓受其荼毒,那麽終有壹位英雄手執倚天長劍,來取暴君首級。統領百萬雄兵之人縱然權傾天下,也未必便能當倚天劍之壹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