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的故事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壹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壹筆不茍,***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壹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竺可楨身為知名科學家,卻壹生過著儉樸生活.在抗戰最艱去的歲月裏,身為大學校長兼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楨有壹年的年夜飯吃的竟是黴米,卻把所長應得的幾千元的救濟費平分給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楨決定:把以女兒竺薪名義存的壹筆錢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原來從1966年起竺可楨便以女兒名義把每月工資的三分之壹存進銀行,七年存款已達萬元.這筆巨額黨費,表現出這位氣象學大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竺可楨不僅愛學習,還愛用腦子思考問題。家鄉雨水特別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發出“滴滴答答”的響聲。竺可楨站在壹旁數那滴答作響的水滴,數著數著,他像發現了奇跡,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裏納悶:哎,這些石板上怎麽有壹個壹個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裏。再看看另外壹塊石板,也是同樣的情況。他立即跑去請教父親。

竺嘉祥聽了兒子的問話,由衷地高興,耐心地向他解釋說:“小熊啊,這就叫‘水滴石穿’呀!別看壹滴壹滴的雨水沒有什麽厲害的,但是,天長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歷史氣候學的奠基人

竺可楨是歷史氣候學的創建人、奠基人,其中歷史氣候變遷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壹個領域,蜚聲國際科學界。竺可楨在歷史氣候學上另壹大貢獻是歷史物候學。竺可楨曾經在國內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

他壹方面重視物候的觀察記錄,自1921年留學回國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壹天,他每天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另壹方面廣泛收集歷史物候資料,他與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學》壹書中收集有豐富的歷史物候資料和研究成,這在其他國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見的。?

現代氣象科學的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始終關註並“盡畢生之力”開展氣候變化研究,他關於氣候變化的壹系列奠基性研究,對於人們今天認識這壹全球重大問題,具有基礎的科學意義。

在歷史地震學上的貢獻

竺可楨在歷史地震學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和李四光***同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所組織編制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及有關研究工作。

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的貢獻

竺可楨畢生領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發掘事業,目的在於闡明中華民族在世界科技發展中的傑出貢獻,以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歷史上的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學史、氣象學史、地理學史、科學通史等方面進行研究,發表過許多論文。?

“可持續發展”思想貢獻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楨始終從科學視角,關註著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他不僅在學理上大力關註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而且知行合壹,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傾力躬親,從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的歷史進程看,他的這些思想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科學家較早地、獨立地關註並研究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中國科學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竺可楨明確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

在竺可楨擔任浙大校長的13年之中,浙大從原來文理、工、農三個學院 16個系的規模,發展到文、理、工、農、師、法、醫七個學院25個系(最多時達30個系)、10個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發展到200余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500余人增至2000千余人。先後成為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浙大學生(諸如錢人元、程開甲、胡濟民、葉篤正、谷超豪等)也達3500余人。換言之,這些人才後來幾乎全是新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

為紀念竺可楨校長,後人於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

竺可楨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下來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計38年37天,約800萬字,這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特別對中國科學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

竺可楨壹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記的話,他壹生的著作是300萬字左右。從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沒有專門的學術論文問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幾乎只有信函。這是其主要文學作品。

著名的氣象與地理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生於1890年,逝於1974年,享年84歲,很是高壽,可是在早年他卻並不善於養生。他在逝世3個月前的日記中寫道:“我從小身體就差,現已活到了83歲,何復所求?”原來,他早年讀書上海澄衷中學,因學習過於刻苦,搞得身體很差,那時他的壹個同班同窗叫胡嗣穈,也就是胡適,曾背後對人打賭說:竺可楨活不過20歲。竺可楨無意中聽到這句話,驚出壹身冷汗,從此發誓鍛煉身體。後來他與胡同學同船去美國留學。

1912年,兩人相遇,打起賭來。竺可楨問:“我要是活過60歲怎麽樣?”胡適爽朗地回答:“妳要是活到60歲,我在妳60歲壽筵上當著所有親友的面給妳磕三個響頭。要是比我活得長,妳可以在我的屍體屁股上踢上壹腳。”“行。妳可得記住今天說的話啊!”竺可楨說。

後來,竺可楨活到了1974年,享年84歲,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還在堅持寫日記。而胡適僅活到1962年,享年71歲。但由於兩位朋友,壹位在大陸,壹位在臺灣,所以竺可楨60大壽時,胡適沒有機會給他磕那三個響頭。而胡適逝世時,竺可楨也沒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壹腳。

竺可楨在日記中感嘆:當年胡適這個“聰明人”曾預言他的早夭,終成壹句妄語。從那以後,竺可楨極其重視身體健康,也因此愛上了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