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罵武則天卻被贊賞的牛人
《討武曌檄》是駱賓王的代表作之壹。
駱賓王,唐朝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壹,他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那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詠鵝》就是他這個時候的作品,不知是真是假?
駱賓王雖然才華出眾,但是他的壹生並不平坦,尤其是在官場上,他壹直沈淪下僚,郁郁不得誌。直到公元679年,四十歲的駱賓王才被擢升為侍禦史。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唐高宗碌碌無為,皇後武則天(武曌)幹預朝政,並在暗地裏扶持自己的親信,排斥異己。性格秉直的駱賓王見此情景,曾多次上書對武則天進行指責,結果被武則天的黨羽羅織罪名而鋃鐺入獄。
第二年,駱賓王遇赦釋放,被貶為臨海縣丞。可是他對此很不滿意,於是棄官出遊,並作“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詩句以明其誌。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掉了兒子唐中宗李顯,立自己的小兒子李旦為帝,而自己則臨朝稱制,總攬朝政,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壹年九月,揚州徐敬業發起兵變,公然反對武則天。駱賓王聽說之後,投奔揚州,在這裏他以其之才,被任命為“藝文令”,掌管文件機要,並親自為這次兵變起草了檄文,即《討武曌檄》(文下全錄)。
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借此號召天下,***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然而就是這樣壹篇矛頭直指自己的檄文,武則天的態度卻全然出乎眾人的意料。
武則天知道這篇檄文以後,令人念與他聽。當聽到“穢亂春宮”,“狐媚惑主”,“殘害忠良”,“弒君鳩母”等這些數落武則天罪行的句子時,武則天非但不惱,反而報以微笑;等聽到“壹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之句時,武則天竟對此大加贊揚,說文章寫的好啊;聽到文章最後“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壹句時,武則天竟忙問文章出自何人之手?知道是駱賓王寫的之後,她竟不無惋惜的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以上就是武則天在聽駱賓王《討武曌檄》壹文時的表現。如若放在常人身上,看到這樣壹篇羅列自己罪名,鼓動討伐自己的文章,肯定會怒不可遏,可是武則天為什麽非但不生氣,反而對這篇文章大加贊賞,甚至對文章作者流露出愛惜之意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武則天非常自信。
武則天聽到文中咒罵、列數自己罪惡的言語時,她不惱反笑,這足以說明武則天的穩重自信,她根本不把徐敬業兵變放在眼裏。或許正是武則天這種連很多男性皇帝都不具備的沈著與自信,才使她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壹壹位,並且是非常厲害壹位的女皇帝。
其次,武則天識才、愛才、惜才。
對於武則天這個人,人們的眼光往往聚焦在她荒淫無度,濫殺無辜的壹面,而對其值得肯定的地方關註的較少。其實武則天是壹個非常愛惜人才並且善於發現人才的人,她對名相狄仁傑的挖掘並重用就足以說明了這壹點。因此武則天在面對文采飛揚,鼓動性很強的《討武曌檄》的時候,便對其作者產生了興趣,並對有如此才華的駱賓王不能為自己所用感到惋惜。其實,這裏與其說是武則天對駱賓王產生了興趣,倒不如說是對人才產生了興趣。
《討武曌檄》全文: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漢位,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壹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