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怎樣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怎樣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議論文語言的“美感”和“文采”就指議論文語言有形象、有氣勢、有聲韻、有節奏。形象和氣勢美感更多是與語言內載力有關,聲韻和節奏美感更多是與語言外現力有關。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通感”和“拈連”這兩種方法。

通感

通感,又叫“移覺”,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的壹種辭格。其作用是簡潔凝練,生動形象。壹般有比喻的通感和形容的通感兩類。?

(1)比喻的通感:以比喻的形式出現的通感。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形容的通感:以修飾語的形式出現的通感。這種通感,從語法的角度看似乎是“病句”,但實際上是壹種比較巧妙的修辭技巧和語言藝術,這種語言藝術手段在現代詩歌尤其是先鋒詩歌中使用極為頻繁。我們可以創新地借鑒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

◎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著眼於視覺“濃黑”修飾著眼於感覺“悲涼”,語言凝練跳躍,表意豐富蘊藉,充滿靈動質感,生動形象地傳達出復雜的信息。?

◎ 僅僅是寥寥幾個音節/已把萬物眾魂點燃/有壹種默契在這裏面/ 閃爍季節與羈旅的淒美/和富於彈性的燦爛。(伍立揚《俳句精神》)

著眼於感覺的“富有彈性”修飾著眼於視覺的“燦爛”,典型先鋒詩歌語言的跳躍性語言技巧的運用,使詩句簡潔凝練,富有形象美。

拈連

拈連,又叫“順拈”。利用上下文的聯系,把用於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於乙事物。構成拈連的甲事物壹般是具體的,多數在前;乙事物壹般是抽象的,多數在後。拈連修辭技巧壹般有兩種方式。

(1)全式拈連:甲乙兩事物都出現,拈連詞語不可少。

◎ 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舉著蘆竹打著糍粑,打著壹個個甜甜的糍粑,也打出了聲聲合家團圓的幸福。(江銳《懷念中秋》)

其作用可以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富有張力。這種修辭技巧,從語法的角度似乎是“病句”,但實際上是壹種比較巧妙的修辭技巧和語言藝術。

(2)略式拈連: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連詞語,但乙事物必須出現。

◎ 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壹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過。(宗璞《紫藤蘿瀑布》)

把這種語言藝術手段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特別是用於由概述事例到議論抒情的過渡中,可使文章極為自然和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