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雜詩七首》“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此詩描寫壹位南國美人,其貌若桃花。可是那麽漂亮的美人,卻得不到君王的賞識,奈何時不久就會人老珠黃,姿色容顏將不復存在。在這首詩中,南國美人是隱喻的本體。詩人對本體進行了精心刻畫,構成了壹個完美的意象。那麽這個喻體是什麽呢?根據曹植所處的社會背景不難看出,這個喻體就是他自己。曹植自小就才高誌大,壹生追求建功立業,揚名後世。
他深得曹操的賞識和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其兄曹丕早已嫉妒其才,因此當曹丕繼位當了皇帝之後對曹植壹直猜忌壓制,多次將他遷封到窮困區域,即使曹睿繼位之後,也未能改變他的處境。雖然曹植壹直表示願奔馳前敵,為國效力,但始終未能得到曹丕父子的諒解與信任,導致他有才無處施,有力無處效。那個美人的處境與遭遇,不正是曹植自己的處境與遭遇的隱喻嗎?這就是隱喻藝術在詩中的運用,其特色很明顯,是詩人精心構思和描繪的成果。這是詩人巧妙的利用美人的遭遇來暗喻自己的不得誌,從而可以避免再次遭受到兄長的迫害。詩人以其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創造出許多美麗憂傷、空靈虛幻的意象,詩人借助這些意象喻指壹種隱晦、含蓄的心靈世界,這就是隱喻的過程。隱喻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運用非常廣泛,其特點是選用壹種本體進行精心的刻畫描繪,用以來表述詩人的某種情思。本體的選用,多是歷史典故、傳說故事、自然物象、人物經歷等。中國古代詩歌隱喻非常廣泛的壹個原因是中國文化非常豐富,比如“月亮”就會使人們聯想到漂泊在外的遊子的孤獨之情,“楊柳”則會使人們聯想到朋友的依依惜別。
在先秦至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子就開始了對“喻”的研究與運用。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他的主要作品《文心雕龍》中第壹次給比喻以系統的總結和闡述。他認為“喻”的存在是以本體和喻體之間業已存在的相似性為基礎的。同時也認為,“喻”是語言形式上的壹種修飾,也就是認為“喻”作為修辭格的作用。繼劉勰以後,對“喻”再次進行進壹步闡釋的人是宋人陳骙,他第壹次明確提出了“隱喻”的概念。
而真正把隱喻用的爐火純青的則是中國古代的那些詩人。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詩人在詩作中都或多或少的運用了隱喻。詩人在詩中用隱喻除了像曹植那樣怕受到迫害,還有其他壹些原因,比如受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唐朝詩人王維在其詩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以及“薄暮空潭西,安禪制毒龍”。蘇東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發出深深嘆息“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這些詩句應該說都是受到了當時壹些特殊社會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詩人的隱喻意象。比如“西風”,“
被西風吹盡, 了無塵運”
(辛棄疾《滿江紅》)。“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些地理環境的意象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和嘆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在這裏,詩人以滾滾東去的江水來描述自己的愁緒之多,采用的隱喻是“憂愁是江水”。在這裏,作者借助於滾滾東去的江水來摹狀自己的種種愁苦,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愁緒化作滿江春水,使得無形的愁緒變得有形了。
另壹個將隱喻運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物就是李商隱。李商隱以寫實為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霧雨月風等自然景象為寫作對象,創設隱喻。李詩中的自然景象處處映射詩人自身的人生感慨、個性特征等,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壹的境界。比如《
細雨》:“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詩中“白玉堂”“碧牙床”“、
楚女”等意象營造出的是壹幅人仙虛幻圖,秋雨為實,而楚女則是神話傳說中的人,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讓讀者似乎跟隨者詩人的腳步步入仙境。李詩中也有許多的意象為花草樹木,但詩人對花草的描寫多為幹枯敗落之資展現給讀者,通過對花草破敗的命運來暗喻自己的命運不濟。使詩的氛圍變得淒涼暗淡。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壹句。無限風光的柳為何到了秋天,只能在慘淡的夕陽和悲淒的寒蟬聲中度過蕭瑟的時日呢?
隱喻有時往往因為喻體特征不夠明顯而不能夠把本體展現出來,而給讀者造成誤解。比如傳統意象“柳”是離別的象征,因此大家都能夠明白“柳”的本意。但有些意象就顯得比較朦朧,多義。如李商隱的壹些詩。這些作品大多充滿著隱喻,其中,政治詩、詠史詩的喻旨比較好把握,而詠物詩、無題詩則多數喻旨隱晦,詩意朦朧,甚至可以有多種解讀。如“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既可以理解為詩人以“ 春蠶”“、
蠟炬”這壹對淒美而堅韌的意象喻指詩人對愛情的熱烈纏綿、至死不渝,也可以理解為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還可以理解為是壹種更崇高精神境界。而《
錦瑟》更是撲朔迷離,爭議最大,分歧最多,。全詩展現的是壹個個喻體構成的朦朧意境,而沒有喻旨的確切表露。但這種隱喻方式卻使得作品擁有了更豐富更深邃的藝術內涵,也給讀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