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起中國文學的時候,最難以繞開的話題恐怕就是《詩經》了。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在輯錄了周代詩歌的同時,對於後世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壹定的指導作用。在之後的漢代乃至於魏晉時期的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的時候都受到了《詩經》的深刻影響。
不過《詩經》這部文學典籍在儒家文化興盛之後,其社會地位變得十分尊崇,這反而對其本身的文學屬性造成了壹定的損害。在被列為五經之後,《詩經》中的部分篇目被進行了過度解讀,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意義。而其中哪些體現了先民樸素情感的情詩,甚至被部分儒家學子提議踢出《詩經》的範疇。
不過隨著章句學的逐漸式微,人們開始重新用壹種平和的眼光來審視這部中國文學的啟蒙之作。其中那些與政治無關的篇目也重新被人們所重視,而這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和文學評論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詩經》書影
《詩經》的構成與其政治化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詩歌是最早出現的民間體裁,其中包含了專業詩人的作品以及民間的民謠。這些作品在周代大範圍流傳,但是卻沒有人對其進行集錄。直到春秋時期,孔子才將這些民間的詩歌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
整理《詩經》的孔子
當時被收錄的有民間的詩歌作品,以及壹些在朝堂之上承擔政治功能的頌歌和祭祀詩歌,這些作品被根據體裁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對於這三類體裁的劃分,主要有兩種說法,其壹認為是它們的來源不同,即風是取材自民間的詩歌,而雅則是各國討論政治的詩篇,頌則是歌頌統治者美好德行,借此告慰上天的作品。
不過這樣的分類卻存在壹定的問題,因為在雅,頌等品類中,也有描寫百姓生活的篇目,這說明這種解讀方式並不全面。最近有學者指出風,雅,頌三者的分類很有可能是根據其所搭配的音樂種類的不同而做出的,這壹點還沒有被更多的理論所證實。
解讀《詩經》的毛亨和毛萇
而《詩經》在被輯錄成冊之後,便被諸多儒家學子視為經典,其中的篇目也都被看成存在政治隱喻的篇章,就連民間作品占據多數的國風,也被冠以"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的解釋,這顯然和這些詩歌的本來意義相去甚遠。
但是隨著儒家文化被定為政治綱領之後,《詩經》甚至壹度成為了政治家們治國的參考,而其中的文學價值便被人為忽略了。雖然之後南宋理學家朱熹力主恢復《詩經》中部分篇目的本來意義,其提出:
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塑像
他指出《詩經》中許多篇章來源於民間歌謠,其歌頌的是人們最為樸素的情感,並不需要過分解讀。朱熹的理論雖然沒有在文化界占據主流,當時甚至還有許多人提出要將《詩經》中政治意味不濃的篇目剔除出《詩經》,但是其確實讓部分文人用更加純粹的眼光來審視《詩經》中的壹些作品,並從中發現其價值。
《詩經》中情詩的文學與歷史價值在朱熹提出用非政治的眼光來賞析《詩經》之後,其中的部分描摹年輕男女之間真摯感情的情詩便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在《詩經》的眾多作品中,《碩鼠》等政治諷諫詩雖然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但是通過哪些描摹愛情的戀歌我們似乎更能走進周代古人的生活,和他們產生更強的***鳴。在《詩經》中,情詩或者戀歌大多存在與國風之中,而不同諸侯國的作品之間又存在著壹定的差別。
《碩鼠》中將貪官比喻為老鼠
在《詩經》中,《鄭風》中的戀歌數量是最多的,其中《東門之墠》壹詩更是其中的經典篇目,其用"豈不爾思,子不我即"這樣的詩句準確地表達了少女雖有思念卻羞於表達,只能怨念男子不去主動追求的心思。這讓我們看到了在禮教制度最為嚴格的周代,少年人之間依然存在著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東門之墠》書法作品
而《陳風》中的情詩和《鄭風》就有很明顯的區別,其更加擅長通過對於環境的描寫來烘托出戀人的心境,有壹種中國傳統文學所追求的意境美,和熱烈奔放的《鄭風》相比其描摹的場景無疑更加雋永,而《月出》等篇目更是個中經典: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經》中這些情詩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先秦時代百姓們在生活的樸素感情,其讓《詩經》打破了儒家的桎梏,重新煥發出了其作為文學作品的魅力。而這些鮮活的作品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月出》描繪了悠遠的景象
在西方文學評論家看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因此他們經常認定中國傳統文學的藝術性並不高。但是實際上,當我們能夠跳脫出傳統儒家文化的思維方式,去重新審視《詩經》等經典作品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
就像《詩經》中的這些情詩,他們直接描繪了當時青年男女的愛情,這種對於生活的直接描摹體現出了作者的情感訴求,而這就是所謂文學自覺性的啟蒙。而當時不同諸侯國對於感情的不同視角更是能夠讓我們看到各個地區所擁有的獨特文化,這對於我們從其他側面了解那段歷史有著極大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詩經》中的這些情詩大多采自民間,他們都是當時流行的民謠,因此蘊含著獨特的韻律之美,這對於中國詩歌以及賦文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意義。而那些情詩中朦朧的美感更是為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營造了獨有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