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選兩句李白的詩寫作文

選兩句李白的詩寫作文

1. 寫關於李白的選擇壹個作文,用話用詩句的形式

我其實是李白!

在這大唐盛世,我是傲視天下的文學天才!盡管鄉裏人都叫我“李狂人”,但沒有關系,這些凡夫俗子哪裏知道我李白的誌向。我終究要立於青雲上,如同諸葛孔明般的萬世楷模。可是我老了,又疾病纏身,不由地想那些陳年舊事來。

我是隴西人,可是先祖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得罪那些昏庸無能的蛀蟲,沒有辦法,全家搬遷到了中亞。我及時在中亞的碎葉出生的。我母親告訴我,就在我快要從娘胎出來時,屋外忽然閃入壹道白光,於是父親為我取名“白”。“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攻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我的祖先可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啊,所以我從小就有大誌向!

5歲的時候,我隨父親遷居到了清蓮鄉。在這裏,我開始讀書學習,也開始學習武藝。有次,我在幽州打獵的時候,還用箭“壹射兩虎穿”。可是,我覺得劍術還不夠厲害,所以就拜了當世劍術高手為師。我以為,只要我成為文武全才,就不怕那些帝王將相不來請我出山了。

可是,壹直到了25歲,依然沒有壹個人理會我。沒有辦法,我只好四處自薦。我瞧不起那些為了科舉考試而寒窗苦讀的人,到頭來得個小芝麻官還屁顛屁顛的,根本談不上做國家棟梁濟世安邦。27歲的我結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結婚的事情,世人總以為我是個光會寫詩和喝酒的人。雖然我已經是天下名人了,壹出門就有很多“詩迷”瘋狂地追隨著我。我的妻子許氏是退休宰相的女兒,我們有壹個兒子壹個女兒。可惜啊,女兒嫁人不久就死了。兒子現在也不知道哪裏去了。我最痛恨的是那個姓劉的潑婦。這個惡婦人是在許氏過世後認識的,她常常在朋友面前嘲笑我沒錢,更可惡的是還敢嘲笑我沒有才華,真是“會稽愚婦輕買臣。”就跟西漢那個朱買臣的妻子壹樣,只知道家裏窮,嘲笑老公挑柴還讀書,結果硬是棄婦而去。結果買臣被漢武帝任命為大官。幸好,沒多久這個有眼無珠的女人就離開我了。東魯的她是個好女人,可惜我竟然都不知道她姓什麽。我為我們的兒子取名叫“頗黎”,這是玻璃的意思,這可不是想讓我的兒子在私人生活上有什麽不良愛好,這是“水晶石”。

見到皇帝的時候,我42歲了。我原以為終於可以大展鴻圖,為國盡忠了。可是,皇帝只知道寵信楊貴妃。而我的職責就是他們想要聽詩的時候,馬上為他們吟唱壹首。可憐我滿腹經綸,竟然卻成了小醜文人。好苦悶的日子啊,我每天都去長安街上的酒館喝酒。那次,高力士來了,說皇帝要請我去作詩。我根本就不想看到這個不帶棍子的東西。我假裝醉醺醺地說:“我醉了,沒法伺候皇上和貴妃了。”這狗奴才不聽,壹定要我去。我也火了,就說:“醉了,鞋子穿不起來。”這閹賊竟然還幫我穿鞋子,甚至背我進了宮。當然,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想想就這樣呆在宮裏也沒意思,不如四處遊山玩水的好。於是我向皇帝辭職,皇帝還比較夠意思,給我個“詔許還山”,也就是我有了壹大筆財富,可以讓我走遍天下都不怕。

壹路遊玩,到了開封的時候,我遇到了生命裏的第四個女人,她是壹代奸相宗楚客的孫女。那天,我酒醉,詩興大起,便揮筆在梁園墻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然後歪歪倒到的就走了。宗氏和仆人剛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裏的仆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不讓擦。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墻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我可不管她是誰的孫女,只要我喜歡就好。我們在壹起生活了八年。我壹生註定是孤獨的,沒有壹個紅顏知己能陪我走完所有的路。永王李磷造反的時候,對我和客氣,壹而再,再而三地請我去輔佐他。想想當朝皇帝那麽昏庸,我就出山了。可是這個李磷不爭氣,沒有多久就被殺了,我也被判流放。

幸好遇上特赦,我這把老骨頭才可以再活幾天,我已經62歲了。許多人都在說我已經死了,還說我是酒喝多了,在水中撈月而被龍王邀去了。我知道,這是那些“詩迷”們想我不死做神仙呢!我今天喝太多酒了,胸口非常的痛……

2. 妳還積累了李白的哪些詩句選擇兩句寫壹寫並說說所寫詩句的意思吧

《將進酒》唐代:李白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譯文人生得意之時就要盡情的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無酒空對皎潔的明月。

譯文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幹就必然是有用處的,千兩黃金花完了也能夠再次獲得。

《靜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白霜。

譯文我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行路難·其壹》唐代:李白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

人生道路多麽艱難,多麽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

相信乘風破浪的時機總會到來,到時定要揚起征帆,橫渡滄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3. 選壹首李白的詩句,寫壹寫喜歡的原因.急呀.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原因: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望采納。

4. 寫李白的倆句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百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5. 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中各選壹首,仔細品味,並說說妳們的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壹沙鷗.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壹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壹、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壹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淒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裏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壹樣渺小,象江中孤舟壹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麽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 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淒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麽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裏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壹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註》),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壹身象個什麽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壹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壹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壹字壹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壹個範例. 感受:此詩寫於作者漂泊途中.通過旅夜所見星變、月湧的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無定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壹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壹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蒙,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壹片地、壹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遊,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壹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 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壹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註意到壹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壹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註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壹江春水嗎? 總之,這壹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壹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感受: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壹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壹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6. 選壹首李白的詩句,寫壹寫喜歡的原因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原因: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望采納!

7. 寫壹首李白的詩

蜀道難

作者:(唐)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8. 寫李白的作文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近)。

在武則天稱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於安西都護府所統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壹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可能是壹個富商。五歲時,李白隨父親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縣)。

李白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歲誦六甲,十歲家”。“十五好劍術”,“十五遊神仙”,“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

20歲前後遊歷了成都峨眉山等地,還和壹個叫東巖子的隱士***同在青城山隱居了數年。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李白壹方面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熱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另壹方面又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壹種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

正如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所說:“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開元十三年,李白25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離開蜀地,開始漫遊。他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聲望,得到某個有力人物的推薦直取卿相,漫遊正是為了尋找這樣的機會。

李白出蜀後,南遊洞庭,東遊金陵、揚州快樂閱讀網。後來回到江夏壹帶,在湖北安陸與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遂定居安陸。

後北遊洛陽、太原,東遊齊魯,寓家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天寶初年南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郯中。

在十幾年的時間裏,他幾乎漫遊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才能。 天寶元年,李白42歲,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征召入京。

李白初到長安,得到了玄宗的禮遇,“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李陽冰《劃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供奉翰林實際上是虛職,沒有什麽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

尤其是自開元末年以來,政治日趨腐化,政權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是沒有出路的。

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縱酒狂歌,桀驁不馴。於是,誹謗和冷遇接踵而至。

他感到自己留在長安已經多余,便懇求還山,於天寶三載痛苦地離開了長安。 經過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對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了。

在供奉翰林期間,他寫了壹些歌詠宮廷生活的詩歌,但這不是他創作的主流。總的來看,他的創作比前壹時期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內容。

從天寶三載到天寶十四載,李白又漫遊了十二年,遊蹤啟蒙及汴梁、齊魯、江浙、燕趙。李白離開長安不久便結識了杜甫,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從天寶四年開始,李白更熱衷於求仙訪道,試圖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擺脫胸中的悲憤與苦悶,可是,他並沒有忘懷現實政治,這壹時期的政治腐敗在他的詩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詩歌帶有更為深廣的憂憤。 天寶十四載(755)十壹月爆發了“安史之亂”。

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後隱居廬山。在這期間,他寫了壹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十二月,肅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能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辟李白為幕僚。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肅宗與永王之間矛盾很深,肅宗深怕對方搶奪自己的帝位,便發兵征討。至德二載,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以從逆罪被抓進監獄,第二年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壹帶)。

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峽遇赦放不覺 ,後往來於宣城、歷陽等地,仍然密切關註著時局的發展。上元二年,李白61歲,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道因病而還。

寶應元年(762),李白到當塗投靠族叔李陽冰,十壹月病逝,享年62歲。李陽冰將他的作品編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現存李白的詩***約壹千首。這是有些哲學的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

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壹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了壹個個叱咤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詩仙”——李白就是歷史上壹位傑出人才。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壹。李白自小聰明過人,人們見了他便贊不絕口,據說他因此有些驕傲自滿起來,不再好好讀書,有壹天,李白又去郊外,來到小河邊嬉戲遊玩。

突然,他看見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手上磨的是壹根鐵棒。李白不明白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麽用,就問她磨什麽東西,老婆婆回答說:“我要磨根繡花針。”

李白更驚奇了,脫口道:“這麽老粗的鐵棒,怎麽能磨成鄉花針呢?”老婆婆哈哈壹笑,說:“世上無難事,只要功夫深,鐵棒自然磨成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深受啟發和教育,他聯想到自己整天遊逛,不去努力,即使再聰明,又能做什麽呢?於是,他轉身跑回家,開始勤奮讀書學習了,這樣他才成了壹個有學問的人。

上面的故事只是個傳說,我們大可不必去追究它的真實與否,而應從中獲得壹點啟發:“凡事都須下功夫。”知識、學問都是靠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