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汙點的詩句

關於汙點的詩句

1.有哪些關於“背叛”的詩句

1、然其死者若愚,其囚者若活,而其輒去者若背叛,非忠也。

作者:劉塤

朝代:元

出處:《隱居通議·文章三》

白話釋義:但是因為愚蠢的事情讓其死亡,為了活下來而被囚禁,如背叛壹樣的投靠,都不是真正的忠誠。

2、妾身悔作商人婦,妾命當逢薄幸夫。

別時只說到東吳,三載余,卻得廣州書。

作者:徐再思

朝代:元

出處:《陽春曲·閨怨》

白話釋義:我真後悔嫁給商人為妻,偏又命運不好,逢上了負心的郎,臨走時,說是到東吳去。三年過後,卻從廣州寄來了信。

3、太宗基業甚牢固,小醜背叛當殲夷。

作者: 陸龜蒙

朝代: 唐

出處:《江湖散人歌》

白話釋義:太宗的國家政權堅固,微賤之輩背離叛變應當誅滅。

4、女也不爽,士貳基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出處:《國風·衛風·氓》

白話釋義:女子沒有什麽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後不壹致了;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壹變再變。

5、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作者:卓文君

朝代:漢

出處:《白頭吟》

白話釋義:聽說妳已經有了二心,所以前來與妳決裂

6、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作者:納蘭性德

朝代:清

出處:《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白話釋義: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妳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2.有沒有壹些詩人的汙點

1,關於蘇軾。

比較負面的有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後來他認真了解新法之後不那麽反對了。

還有薦舉高俅,高俅本是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軾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很欣賞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壹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因壹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壹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壹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壹門榮耀至極。

再如“泄題嫌疑”。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後蘇被召回京,仍與李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佑中,蘇奉命知貢舉,李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

但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壹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令其子蘇叔黨持壹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壹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為第壹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為壹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壹,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幹年。

2,關於白居易。

白居易在年在彭州相逢關盼盼,關17歲,為張愔的小妾(私妓),白居易喜愛關盼盼的歌舞,關盼盼也是白居易的崇拜者。白居易在彭州三五日即離開,以後再無機會與關盼盼見面。

白居易蓄妓甚多,但卻是個善良的人,所謂“寫詩逼死關盼盼”並沒有具體證據。

請閱讀任見著《白居易傳》,在網上搜索可得。

3.關於黃的詩句大全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唐·李白《春思》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唐僧誌安《絕句》

②春雨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宋· 徐俯《春遊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③春色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唐·杜甫《登樓》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唐王駕《春晴》

④春水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唐·王維《相思》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唐·李商隱《無題》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⑦其他帶“春”字的詩句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宋·張栻《立春偶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唐·李白《月下獨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長江壹帆遠,落日五湖春——唐·劉長卿《餞別五十壹南渡》

2、繪秋

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唐·劉禹錫《秋風引》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漢 ·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落葉西風時候,人***青山都瘦。——宋·辛棄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元·黃庚《江村即事》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花》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壹夜滿關山。——《塞上聽吹笛》

森林舊有高人隱,尋到梅花卻系船。——明·馬壹龍《新豐夜泊》

4.有關沖動後悔的詩句

金縷衣 杜秋娘(唐)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錦瑟無端五十弦 ,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綠楊芳草長亭路,

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

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

壹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

只有相思無盡處。

————宴殊《玉樓春》

微雨後,

染得杏腥紅透。

春色好時人卻瘦。

鏡寒妝不就。

柳外壹鶯啼晝。

約略情懷中酒,

因起半彎眉印袖。

————許扉《揭金門》

5.寫心情清白的詩句如石灰吟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

三年為刺使,飲水復食葉。

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唐.白居易

漢語詞條,包含多種意思,主要指品行端正無汙點及廉潔自律等

謂品行純潔,沒有汙點

《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後漢書·蔡邕傳》:“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貞定公 。” 宋 蘇軾《葉嘉傳》:“ 葉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氣飄然,若浮雲矣。”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至課計部君,以清白母墜家聲,人謂有卻鲊風。”《水滸傳》第三回:“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玷汙了?” 葉聖陶《倪煥之》十三:“那是沒廉恥的行徑,清白的女子不應該那樣想的。”

特指廉潔;不貪汙

《東觀漢記·高詡傳》:“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學徵拜大司農,在朝以清白方正稱。”《南史·褚球傳》:“﹝ 球 ﹞仕 齊 為 溧陽令,在縣清白,資公奉而已。”《明史·溫純傳》:“ 純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

6.關於傷情的詩句

1、用我三生煙火,換妳壹世迷離。

2、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3、長街長,煙花繁,妳挑燈回看,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蒼茫大地壹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任他凡事清濁,為妳壹笑間輪回甘墮。

8、寄君壹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聽弦斷,斷那三千癡纏。墜花湮,湮沒壹朝風漣。

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14、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15、壹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16、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壹朝悲歡離合。

17、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1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9、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20、這次我離開妳,是風,是雨,是夜晚;妳笑了笑,我擺壹擺手,壹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21、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22、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2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24、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25、終於為那壹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壹場,山河永寂。

26、風華是壹指流砂,蒼老是壹段年華。 27、山河拱手,為君壹笑。

28、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9、經流年夢回曲水邊看煙花綻出月圓。

30、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沈寂。 31、生生的兩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32、緣聚緣散緣如水,背負萬丈塵寰,只為壹句,等待下壹次相逢。 33、看那天地日月,恒靜無言;青山長河,世代綿延;就像在我心中,妳從未離去,也從未改變。

34、就這樣吧,從此山水不相逢。 35、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既然無緣,何須誓言。今日種種,似水無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6、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37、也許是前世的姻也許是來生的緣錯在今生相見徒增壹段無果的恩怨。 38、壹年老壹年,壹日沒壹日,壹秋又壹秋,壹輩催壹輩壹聚壹離別,壹喜壹傷悲,壹榻壹身臥,壹生壹夢裏尋壹夥相識,他壹會咱壹會那壹般相知,吹壹會唱壹會。

39、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

縱然發現光景綿長。 40、有壹種隱忍其實是蘊藏著的壹種力量,有壹種靜默其實是驚天的告白。

41、只緣感君壹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42、舉杯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壹年歲。

43、轉身,壹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來世妳渡我,可願? 44、壹花壹世界,壹葉壹追尋。

壹曲壹場嘆,壹生為壹人。 45、塵緣從來都如水,罕須淚,何盡壹生情?莫多情,情傷己。

47、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48、妳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49、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50、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盛宴之後,淚流滿面。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 等待雨,是傘壹生的宿命 埋下壹座城、熄了所有燈。 18 誰眼角朱紅的淚痣成全了妳的繁華壹世、妳金戈鐵馬的江山贈與誰壹場石破驚天的空歡喜。

19 下壹世的情歌、把詞交由妳填、看看妳仍舊是誰高高在上的王。 20 櫥窗裏盛放的琳瑯滿目、是阜盛而過的年華栩栩生輝。

22 戲子如畫、壹生天涯。 43 只身步步海天涯、路無歸、霜滿顏。

47 夜微涼、燈微暗、曖昧散盡、笙歌婉轉。

7.關於“悔恨”的詩句有哪些

查詢到關於"悔恨"的詩句壹***25條!1、悔恨無計那宋柳永 《鶴沖天·閑窗漏永》2、悔恨隨芳草宋朱敦儒 《蔔算子·灼灼壹枝桃》3、從頭悔恨難追宋辛棄疾 《臨江仙·六十三年無限事》4、悔恨東夷深唐賈島 《明月山懷獨孤崇魚琢》5、如今悔恨將何益唐韋莊 《悔恨》6、弄了浮生悔恨元山主 《臨江仙·鼓打三更情悄悄》7、悔恨遲遲元王哲 《尾犯 此詞原有脫誤》8、慈番悔恨元王哲 《雪梅春》9、恁時悔恨哭聲哀元王哲 《小重山·失笑迷陰化不來》10、悔恨無元王哲 《菊花天·肉*花糕酒*油》11、恁時悔恨哭聲哀元王哲 《玉京山》12、悔恨出離遲元馬鈺 《望蓬萊·馬風子》13、悔恨當初錯元侯善淵 《酹江月》14、恁時悔恨元長筌子 《解愁》15、悔恨不圓成元尹誌平 《巫山壹段雲 勸世》16、悔恨當初出幽谷明唐寅 《張夢晉改流水詩》17、悔恨當初出幽谷明唐寅 《流水詩》18、悔恨不能忘宋陳宓 《送真右史守泉》19、悔恨徒然殺畫師宋黃庚 《明妃》20、縮舌悔恨並宋李覯 《感嘆二首》21、晚歲必悔恨宋蘇頌 《累年告老恩旨未俞詔領祠宮遂還鄉闬燕間無事》22、悔恨前會稀宋王令 《寄滿居中衡父》23、山光悔恨舟難載宋衛宗武 《山行》24、退自悔恨中且愧宋文同 《和子平吊猿》25、巡幸沙邊悔恨深明遊莊 《所聞有感》。

8.有沒有壹些詩人的汙點

1,關於蘇軾。

比較負面的有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後來他認真了解新法之後不那麽反對了。

還有薦舉高俅,高俅本是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軾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很欣賞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

高俅在王府中壹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因壹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壹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

“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壹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壹門榮耀至極。

再如“泄題嫌疑”。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

後蘇被召回京,仍與李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佑中,蘇奉命知貢舉,李也參加了考試。

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 但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壹種說法。

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令其子蘇叔黨持壹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

隨後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

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

榜出,章援高中第壹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

蘇東坡初以為第壹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

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為壹卷,字畫皆可愛也。”

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

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壹,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幹年。 2,關於白居易。

白居易在年在彭州相逢關盼盼,關17歲,為張愔的小妾(私妓),白居易喜愛關盼盼的歌舞,關盼盼也是白居易的崇拜者。白居易在彭州三五日即離開,以後再無機會與關盼盼見面。

白居易蓄妓甚多,但卻是個善良的人,所謂“寫詩逼死關盼盼”並沒有具體證據。 請閱讀任見著《白居易傳》,在網上搜索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