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長亭外的背景是描述什麽年代

長亭外的背景是描述什麽年代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壹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別》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1915年,在杭州第壹師範任教的李叔同,

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壹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

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壹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采用中國

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壹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

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壹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壹個重要的組成

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

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

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壹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壹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

成為中國人離別的壹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壹般都是為送別某壹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

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壹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壹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壹段是

“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壹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

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

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

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