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物種名稱
常用名:大熊貓
本名:貓熊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貓,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大貓熊,白熊,黑白貓。
熊貓在我國臺灣地區也被稱為貓熊。
英文名:Panda
拼 音:dà xióng māo
法語名:panda géant
性格:溫順、可愛、憨態可掬
特征:體型肥碩似熊,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
[編輯本段]熊貓分類
大熊貓屬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s
食肉目Carnivora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熊科 Ursidae
熊貓亞科 Ailuropodinae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貓是壹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壹個爭論了壹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壹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壹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壹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壹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壹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壹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壹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壹個亞種。
[編輯本段]外形特征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余即頭頸部、軀幹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壹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壹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細而長。
陜西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有四次發現白色大熊貓。據陜西人民出版社《當代陜西大事輯要(1948-1990)》725頁載,最早在秦嶺南坡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色大熊貓的時間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貓體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寶”。此後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只。最後壹次是在幾年前。
還有壹種是棕色大熊貓,也是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陜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懸馬溝竹林深處的河灘發現壹只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愈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只成體和1只幼仔。這種熊貓兩耳、眼圈、睫毛、吻頭、肩胛及四肢的毛均為棕色。北京大學大熊貓專家稱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貓”。
無論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確為世界罕見。它們的發現,打破了熊貓研究史上“單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間)的說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這樣,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陜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遊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壹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壹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壹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編輯本段]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是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壹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壹只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壹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壹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壹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裏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遊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壹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壹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陜、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壹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壹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壹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壹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壹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壹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壹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有37個縣,若按主產、壹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只,***有7個縣;壹般產縣每縣約50只以上,***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只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壹千余只,圈養的數量約為100只。大熊貓的凈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壹。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裏。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1.2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根據2000-2001年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秦嶺大熊貓的數量(不含1.5歲以下的幼體)有273只。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編輯本段]熊貓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壹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 :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編輯本段]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陜、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余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只(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數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壹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只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只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壹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平方千米。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余只大熊貓,可構成壹個約90只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