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論文 寫唐太宗的500字以內

論文 寫唐太宗的500字以內

評價 唐太宗納諫 兼聽是指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偏聽偏信;納諫是指君主接受正確的意見和批評,改正缺點、錯誤,防止政治上和個人的失誤。兼聽納諫是封建帝王重要的個人政治修養和品質、作風。要兼聽納諫,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卻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為明君,魏徽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夠“兼聽納下”,成為壹個有道明君。君主兼聽納諫,則“貴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國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視魏徵的意見,並在自己的行動中,盡可能兼聽納諫。 唐太宗與直言進諫的魏徵的關系,以及對魏徵進諫的態度,證明了他確實是個善於納諫的君主。魏徵有“恥君不及堯、舜”的忠誠,在貞觀年間,無論是國家政事,還是唐太宗的個人行為,只要他認為不妥的,便直言進諫,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卻。唐太宗也認為,魏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進諫,唐太宗納諫,成為封建社會君明臣賢的美談,唐太宗被譽為“從諫如流”的明君,是與魏徵不斷直諫密切有關的。唐太宗也從兼聽納諫中獲得政治上極大的好處。唐太宗深深體會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務盡忠讜,匡救朕惡”。他也以“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相許。而且每次都和顏悅色聽取批評意見。事實上,唐太宗對能直言進諫的官員,不僅不加責備,而且給以獎勵。如給事中張玄素諫修洛陽宮殿,賞絹200匹;孫伏伽諫刑賞不當,賞以價值百萬錢的蘭陵公主園;魏徵諫用人不當,賞絹500匹。這不僅表彰了進諫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導進諫的作用。 貞觀年間,在唐太宗的倡導下,進諫蔚然成風,不僅大臣進諫,連宮中的長孫皇後、徐賢妃也能進諫。當以直諫著名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十分難受,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這樣以身作則兼聽納諫的皇帝,在封建時代,確實是不多見的。 為了讓子孫也能兼聽納諫,鞏固唐朝的統治,唐太宗還對進諫、納諫作了具體規定。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人閣議事,要有諫官隨同,有失便諫。貞觀元年,唐太宗下詔“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唐太宗還規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輪流到宮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見,詢問外間事務,了解民間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達。 知人善任、兼聽納諫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兩個重要的主觀原因,也是他成為傑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質。可以說,唐太宗之所以能成為封建帝王的楷模,與他能夠知人善任、兼聽納諫關系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