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看到他落筆,風雨為之感嘆;看到他的詩,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
出自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原文節選: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壹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譯文:
當年有位灑脫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稱謫仙。看到他落筆,風雨為之感嘆;看到他的詩,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
從此李白之名震動京師,以前的困頓失意自此壹並掃除,並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必將萬古流傳。
他陪玄宗泛舟,壹直到很晚,最後被皇帝賞賜錦袍。玄宗經常召見李白,李白頗受寵信。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篤,他聞聽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後,十分嘆惋,便創作了壹些思念、稱頌李白的詩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便為其中壹首。
作品賞析:
從“昔年有狂客”到“青雲滿後塵”,追述李白於開元十八年(730年)和天寶元年(742年)兩入長安的經歷,對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時,對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進行了熱情的贊頌。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兩句歷來被人們看成是描寫李白的佳句。詩人以高度誇張的手法,盛贊了李白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說明李白的詩歌氣勢磅礴;詩成能使鬼神哭泣,說明李白的詩歌感人肺腑。
詩人用精妙的語言贊美了李白的曠世才華,而“詩仙”李白也確實有資格接受這壹贊譽。從這裏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欽敬。
而後寫李白常被召入宮中為皇帝草擬文告和樂章,因為身受寵待,壹些文士慕名追隨左右。這時李白意得誌滿,盛極壹時,詩人亦不惜濃墨重彩,加以渲染。詩人通過對李白兩入長安的描寫,用極為洗煉的筆觸就勾勒出壹個風流倜儻、飄逸豪放的詩人形象。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百度百科-寄李十二白二十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