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完整詩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至今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收集了從西周塌者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詞。
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壹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旅衫宴,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三國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