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壹生的遭遇是什麽?他寫過哪些詩?成名作是什麽?
人物簡介王維(701-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不僅如此,王維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x0d\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壹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壹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沈,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x0d\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壹個整體。\x0d\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這壹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_的後繼者,這壹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成為“王孟”。\x0d\人物生平早熟,與其小壹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x0d\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壹歲時就考中了進士。\x0d\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壹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壹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x0d\壹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幸在亂中他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x0d\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壹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沈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壹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誌”,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詩集內容及著名作品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沈,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壹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壹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壹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壹個明證。雪景傳為王維作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壹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x0d\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壹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壹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還有壹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後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於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洛陽女兒行》、《西施詠》則以比興手法,寄托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沈,也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壹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x0d\《山居秋暝》被選入上海新教材6年級下15課\x0d\《鳥鳴澗》被選入上海新教材6年級下第四單元每周壹詩\x0d\《使至塞上》被選入人教版教材8年級上第六單元第30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