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坤的詩句關於節約糧食
關於節約糧食的98字詩句 1.關於節約糧食的古詩
憫農
李 紳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兩首。 觀刈麥》
白居易
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江上漁者》範仲淹
宋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 出入風波裏。
憫農
李 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2.關於節約糧食的古詩有哪些
1、《農父》
唐代:張碧
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
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
釋義:
每天星星還沒有墜落(披星戴月去勞動),就去田間勞動,辛辛苦苦,待到莊稼豐收在望的時候,全家是多麽高興呀!
到頭來,豐收所得將會全被官家剝削去了。家中無法生活,不知哪壹天就會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賣掉呢!
2、《詠田家 / 傷田家》
唐代: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釋義:
二月蠶未結繭,早成抵債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賣出。
這是挖掉心頭好肉,來補眼前爛瘡。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燭。
不照豪華筵席,只照災民空屋。
3、《別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壹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壹湖水,與汝救兇年。
釋義:
杭州的父老準備水酒滿筵,攔路相送。
作為地方官吏為自己在任時壹無建樹而慚愧 ,不禁潸然淚下。
因為稅重,貧窮的農戶很多;又因為旱田多,農民也有饑荒。
我只能給父老們留下壹湖水(指在錢塘增築湖堤工程),救救幹旱的災荒。
4、《憫農·其二》
唐代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5、《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3.關於節儉珍惜糧食的詩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知辛苦!
意思:誰知道我們盤中的糧食,它們粒粒都凝聚著農民的辛苦.
出處: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道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專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屬,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4.節約糧食節約糧食的詩句
憫農李 紳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李 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唐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觀刈麥》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李坤的詩句關於節約糧食 1.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坤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李紳《憫農》壹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壹 粒 粟 ,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谷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2.唐朝詩人李坤的詩句
詩人簡介
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元年(806)進士。 穆宗時為左拾遺,徙江西觀察使。武宗時拜相,出為淮南節
度使。早歲以歌行自負,作《新題樂府》二十首,元稹、白居易和而廣之,惜已失傳。《全唐詩》存《追昔遊詩》三卷、《雜詩》壹卷。
主要詩作
憫農二首·其壹
憫農二首·其二
憫農二首·其壹
李坤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①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註釋
①子:指糧食顆粒。
評析
農夫春種、秋收,種壹粒種,收萬顆子,誇張地表現了收成的豐碩,也歌頌了農失的辛勤勞動。如果耕種面積不廣,那麽即使豐收,也所獲有限。可是“四海無閑
田”,所有能開墾、能耕種的土地都種了糧食,又都獲得了好收成。這就進壹步歌頌農夫用自已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財富。前三句層層鋪墊,第四句突然麽跌:
“農夫猶餓死!”那麽,農夫提供的那麽多糧食到哪裏去了?
憫農二首·其二
李坤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①
粒粒皆辛苦?
註釋
①飧(音孫):熟食的通稱。飧。壹作餐。
評析
前兩句既是對第壹首的補充描寫,表明那廣種、豐收,都灑滿農夫的汗水;又以“汗滴”與米粒相似為契機,引出後兩句:“盤中”的“粒粒”米,來自農夫的滴滴汗,可是又有誰知道呢?
這兩首詩壹作《古風二首》。《唐詩紀事》卷三九載李紳曾以此詩謁呂溫,
溫讀之,預言必為卿相。據此推測,此詩當作於早年。李锳《詩法易簡錄》稱“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其實不僅命意高卓,而且筆力簡勁,構思新
穎,表現有力。第壹首用前三句渲染廣種、豐收,滿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驚心動魄。第二首以“盤中”映照“田間”,以粒粒飯映照滴滴汗,“誰
知”壹問,悲憤欲絕。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鮮明,激情噴湧,因而千百年來,傳誦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