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草蕭條的詩句 1.描寫草原的枯黃蕭條的古詩
1、《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敕勒歌》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6、《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2.描寫草原的枯黃蕭條的古詩
1、《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敕勒歌》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6、《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3.描寫“秋天衰敗、蕭條”的詩句有哪些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臯:水邊平地。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4.關於小草的詩句有哪些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唐 · 杜甫《春望》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唐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譯文: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3、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 唐 · 白居易《長恨歌》
譯文:興慶官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生。宮內落葉滿臺階,長久不見有人掃。
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唐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譯文: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
5、風吹草低見牛羊 —— 南北朝 · 佚名《敕勒歌》
譯文:說是那草原上的草很高,把牛羊都蓋住了,風吹開草,牛羊露出來那壹種景象。
擴展資料
草是壹般是指草本植物(Herb),是壹類植物的總稱。並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壹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
但是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屬於草本植物,但人們經常將其看做是壹種樹,因為它們又高又粗。但實際上,它們是因為特殊的氣候而形成的。
草和莊稼壹樣,需要有壹定的礦物質養料才能長得好,但平時很少有人給草施肥。冬天把草燒成灰,其中的礦物成分保留在灰中,灰可以隨著雨水滲到土壤裏,這樣,礦物質又回到土裏,就好像施了壹次肥壹樣。
草在春天萌發生長時就可利用它們,所以燒過的草坪會比沒有燒過的長得好壹些。燒草坪還有消滅害蟲和病菌的作用。把害蟲和病菌同草壹起燒掉了,這樣,就減少了春天的病蟲害。
有人會問,燒草坪會把草燒死吧?其實,燒掉的只是草枯黃的葉、莖,長在土中的地下根是不受影響的。春天來了,草還能照舊生長。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描寫的就是這種現象。
參考資料:
5.求形容環境壹片蕭條的詩詞 要帶傷感色彩的
晚秋天。
壹霎微雨灑庭軒。
檻菊蕭疏,井梧零亂,
惹殘煙。
淒然。
望江關,
飛雲黯淡夕陽間。
當時宋玉悲感,
向此臨水與登山。
遠道迢遞,行人淒楚,
倦聽隴水潺湲。
正蟬吟敗葉,
蛩響衰草,
相應喧喧。
孤館度日如年。
風露漸變,
悄悄至更闌。
長天凈,
絳河清淺,皓月嬋娟。
思綿綿,
夜永對景,
那堪屈指,
暗想從前。
未名未祿,
綺陌紅樓,
往往經歲遷延。
帝裏風光好,
當年少日,
暮宴朝歡。
況有狂朋怪侶,
遇當歌、對酒競留連。
別來迅景如梭,
舊遊似夢,
煙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長縈絆。
追往事、空慘愁顏。
漏箭移、稍覺輕寒。
漸嗚咽、畫角數聲殘。
對閑窗畔,
停燈向曉,
抱影無眠。
6.含有草的詩句
1、《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2、《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壹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壹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3、《草》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麽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妳征程。我又壹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4、《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5、《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壹只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
7.關於小草的詩詞,名句,或文章.
古詩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國古典詩歌中。
早在《詩經》裏就有近十處出現了草的身影。當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就更顯為頻繁。
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這壹傳統在 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藥園》)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王維詩比喻更為明顯,無須詮釋。
再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和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此後,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壹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
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於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好像回歸壹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壹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
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壹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還有壹些詩詞盡管同樣是借草寄托離情,卻並非著眼於春草重生像回歸壹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而是又有新的立足點。
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於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
詩人常用壹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
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壹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於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後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壹個藝術流程。
其實這種構思漢樂府中就出現過:“綠袍似青草,草長條風舒。”就是以草、袍壹色展開聯想的。
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遊《秋興》)。
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遊”(劉長卿《過漂母墓》),後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竇鞏《南遊感興》)至於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草還常常被用來寄托生命短促的無可奈何的慨嘆。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難久居,空余蕙草殘”的詩句,以香風不久、蕙草空殘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雖博得壹時稱賞,而終將歸於虛無。徐幹《室思》也說:“人生壹世間,忽若暮春草”,格調也很低沈。
李賀《南園十三首》則不同,詩曰:“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盡管同樣是以花草起興,卻表現出珍惜青春、積極用世的思想。至於白居易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更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將感傷情緒壹掃而光。
作為詩人主觀情誌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現出豐富而復雜的內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以寸草難以回報春光的照臨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撫愛;“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是以碧綠的草色比喻消閑的人心和淡泊寧靜情懷;“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形容讀書之樂如窗前春草綿綿無際;“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越秋天”則是借草木榮枯揭示自然規律。
可見草的豐富內涵在古詩中得了充分的開拓。
8.有關寫花,草,松,很頑強的詩句
詩中草 1.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 壹歲壹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2.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送別》) 13.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14.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15.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6.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17.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