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趣聞
古人急智之下脫口而出的對子,不少是涉龍的佳作。
據說,明代民族英雄於謙幼年時,他的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雙髻。有壹天,他到鄉間的學堂去,被壹個名叫蘭古春的和尚看見了,就吟出“牛頭喜得生龍角”來笑他。於謙聽了,立即用“狗口何曾出象牙”雪恥。
蘭古春和尚先是大驚,繼則赧然。後來,於謙被選為“博士子弟員”。壹次,跟著巡按、三司大人過西湖南山凈慈寺,其中壹人指著大雄寶殿的佛像出了上聯:“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壹時無人能對。有人說:“可讓於謙這小秀才來對。”於謙也不謙讓,隨口對出下聯:“壹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眾皆異口稱贊。
有“江南才子”之稱的清嘉慶時期的進士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西北行至某省,與當地名士們會文。席間有人出對“東鳥西飛,滿地鳳凰難下足”想難為宋湘。宋湘不慌不忙對道:“南龍北躍,壹江魚鱉盡低頭。”才思敏捷,針鋒相對,滿座皆驚。
林則徐小時去應童子試,因人群擁擠,他的父親就扛著送他進考場。考官見他父子這副樣子,開玩笑道:“騎父作馬”,引起哄堂大笑,弄得林則徐父親十分尷尬。誰知,林則徐脫口而出:“望子成龍”。滿場為之驚嘆不已。林則徐的下聯既解了父親的窘迫,又道出了父親盼兒成材的心情,壹時傳為佳話。
“龍”成語
在成語中,龍是比較活躍的壹分子,常常出現龍和其它有美好寓意的動物並稱的現象。
比如龍虎並稱,壹個水中遊、天上飛,壹個山中吼、林中行;壹個靈異善變出神入化呼風喚雨,壹個勇猛異常威風八面震獸避邪。其中踞虎盤龍形容地勢雄偉壯麗;龍行虎步形容帝王的儀態,比喻威儀莊重,氣度不凡;藏龍臥虎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龍驤虎視像龍馬高昂著頭,像老虎註視著獵物,形容人的氣概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和龍搭配的,除了虎還有鳳、馬、獅、麟等。例如打鳳撈龍比喻搜索、物色難得的人才;龍躍鳳鳴指像龍在騰躍,鳳凰在高鳴,比喻才華出眾;龍肝鳳髓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龍駒鳳雛比喻英俊秀穎的少年;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龍馬精神比喻人精神旺盛;車水馬龍指車像流水,馬像遊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龍”諺語
很多中國老百姓都能隨口說出壹些關於龍的諺語或歇後語,裏面充滿了機智和幽默元素。
在這些歇後語中,龍王爺的出鏡率很高。
如龍王爺打哈欠――口氣不小啊,常用來調侃;龍王爺放屁――有風有浪;龍王爺打噴嚏――毛毛雨啦,表示滿不在乎,小意思;大水沖了龍王廟――壹家人不認識壹家人,是說自己人由於互不了解發生了沖突、誤會。
此外,還有八月十五看龍燈――遲了大半年,比喻太晚了來不及了;龍頭不拉拉馬尾――用力不對路,比喻力氣或功夫沒用在點子上;麻布袋做龍袍――不是這塊料;唱戲的穿龍袍――成不了皇帝;蛟龍頭上搔癢――溜須不要命。
老百姓口中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諺語,朗朗上口,話糙理不糙。比如龍多不治水,雞多不下蛋,媳婦多了婆婆做飯;龍眼識球,鳳眼識寶,牛眼識青草;龍生壹子混九江,老母豬子多盡吃糠;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川被犬欺;龍怕揭鱗,虎怕抽筋;龍是龍,鱉是鱉,喇叭是銅鍋是鐵;龍無雲不行,魚無水不生;猛虎不在當道臥,困龍也有上天時。
“龍”對聯
龍在中國文化中,幾乎無處無之。龍與不少行業也有聯系,這些行業往往以與龍有關的對聯作為行業的標誌。這些對聯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用語精巧,讀來妙趣橫生。下面摘錄其中幾例:
書店聯:廣搜百代遺編,跡追虎觀;嘉惠四方來學,價重龍門。
珠寶店聯:海市雲深,蚊人銜寶;藍田玉暖,龍女量珠。 竹刻店聯:技擅雕龍,是君子器;功成刻鵠,有高人風。醫家聯:金匾秘書藏萬卷,龍宮禁方有卅篇。
面食店聯:白雪紛壇磨雀麥,黃龍變幻化龍須。
紙墨店聯:名山藏麝友,雅座揖龍賓。
茶葉店聯:九曲夷山采雀舌,壹溪活水煮龍團。
壹些謎語也打起了龍的“主意”。
例如:有耳聽不見(打壹字)
猶太人腰間挎刀(打壹字)
耳聾了(打壹字)
騰雲駕霧非等閑;施恩布雨在人間;家有珠寶尋常事;統領兵將皆海鮮。(打壹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