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號下午,我們來的嵩縣十八瀑,這裏,人工的雕琢的痕跡不濃,多是自然的韻致。
未見其景,先聞水聲,這十八瀑難道用瀑布迎賓。
停車,上山,映入眼簾的就是壹瀑布,這壹瀑布有雕琢的痕跡,我以為這裏還和其他地方的景觀壹樣,人造景觀多,繼續向山深處探行,我才知道我錯了。
山裏的水很清很清,清的如少女的眼波,在日光下白亮亮的,壹閃壹閃含情脈脈,讓每壹個從這兒走過的人,整顆心都會被浸泡得柔軟多情,文采斐然,不說話則已,壹開口就是平平仄仄,自然成韻,依然生輝。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是語文課本上學不來的,是淵博的老師教不到的,只有到這自然中來,用心感悟,才能領會其中之精妙。
這兒的山,綠如翡翠,美不勝收,不說別的,單是十八瀑這樣的名字,不說看,只聽聽就讓人傾倒。那十八大瀑布會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呢?
我帶著疑惑行走在山徑,走這山路應當是靜靜的,靜靜的看,靜靜的想,靜靜的領悟,靜靜的聽。
這飛瀑,這流水,這怪石,都可能被蘇軾吐過詩句,都可能在柳宗元的詩文中閃現過,那清淩淩的水真讓人想掬壹捧直接入口,壹定甘甜涼爽。
這裏的山水,屬於自然的,屬於詩歌的,屬於文學的,屬於藝術的。山水之美,美的自然,美的別致,不管在何種角度,隨手壹拍,就是壹副絕美的山水畫,無須擺姿態,無須要美顏,自然之趣足能讓人心動。看連我這麽拙劣的拍照技術,拍出的圖片也美得驚艷。我懷疑王維的“清泉石上流”是不是在這裏妙手偶得之。
十八瀑,我只領略了五六道瀑布,就感覺到那飛流而下的瀑布,大概就是人中粗獷的男兒。那石間的細流,估計就是人間多情的妹子。兩水相依,壹水溫柔,壹水剛強,壹水多情,壹水豪放。他們才是山間真正的主人。這自然安排,真是相得益彰。
其實最妙的不是看瀑,而是聽瀑。站在瀑前,靜心,屏氣,閉目,讓水聲從耳入心,緩緩流入心田,帶走心裏在世俗中落下的塵埃,在生活中積攢的戾氣,把心洗的晶瑩剔透,如嬰兒壹樣純凈無憂,然後讓水聲再從指尖,腳尖緩緩流出,山間走壹遭,逆長幾十年,頓感成了嬰兒的皮膚,嬰兒的心態。不管現實的臉上爬滿了多少滄桑,此刻只要這種嬰兒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