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陰雨》
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3、《思鄉作》
唐·布燮
瀘北行人絕,雲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裏照關山。
閱讀:李白明月詩的思想與情感
壹輪皎潔的明月當空高懸,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因此,歷代詩人都喜歡以明月入詩,尤其是詩仙李白,更是酷愛明月。他的很多詩不僅僅有月亮的影子,有些詩甚至通篇是以月亮為抒情對象,他的《峨眉山月歌》、《把酒問月》、《月下獨酌》無不是這類詩歌。李白的明月詩雖然以月亮為主要意象,但並不僅僅是出於對明月的喜愛,主要是要借月抒情。如果從抒情的內容來看,其明月詩的思想內容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借月寄鄉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在心頭泛起波瀾。詩人李白也不例外,因此,詩史上就留下了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明月詩中“妙絕古今”的經典之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並不是真的地上有霜,而是詩人產生的壹種錯覺,這正是詩的巧妙之處。在壹個寂寥的庭院裏,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照射到詩人的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料峭寒意,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當空,秋月是明亮的,又是清冷的,孤身在外的詩人,此時不禁觸動旅思秋懷,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產生萬千遐想,他想到了故鄉,想到了故鄉的壹切,禁不住鄉情湧動,感慨萬千。全詩語言簡煉,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李白此刻內心的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因此,“望明月思故鄉”也成了當今他鄉遊子的心理寄托,說明李白這首詩的確有很大的影響力!
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李白不僅思念故鄉,更思念故鄉的人。他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壹首這樣的詩。詩中寫道:“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半輪山月從娥眉山冉冉升起,照在泛江出遊的詩人身上,使他那長長的影子倒映在清冷的江水之中,隨著江水的流淌而隨波逐流,夜色籠罩著清溪,月色也被烏雲吞食了半輪,孤身站在船頭的詩人仍然決定向“兩岸猿聲啼不住”的三峽進發,明月、山影、孤舟、江流,更加激起了詩人的壹片思鄉“思君”之情。但“思君不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鄉思懷人之情,使他決計“下渝州”去看看他的好友。因此,他哪裏顧得上考慮什麽孤獨與兇險。可見,他這被山月點燃的鄉情友情是何等的濃烈。
二、邀月遣孤獨。
李白雖然壹生放蕩不羈、豪邁飄逸,但也深感人生旅途多艱,常有“行路難”的孤獨感襲上心頭,他的《月下獨酌》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品。詩中寫道:“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詩壹開始,詩人就突發奇想把天上的明月邀請下來,陪伴自己喝酒,在詩人的眼中,天邊的明月、自己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壹起成了三個人,舉杯***酌。盡管詩人如此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這說明詩人已漸入醉鄉,酒興壹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舞。醒時月光、身影與自己相互歡欣,直到大醉;當詩人醉躺在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離。在詩人的感覺中,月光和身影仿佛也有了人的情感,對詩人壹往情深,對酒當歌,直到詩人醉臥之時,才依依不舍地離去。最後兩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是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點盡了詩人的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