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壹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佛曰:坐亦禪,行亦禪,壹花壹世界,壹葉壹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坐是禪,走也是禪,壹朵花就是壹個世界. 壹片葉便可悟到如來,秋天到了葉子自然就會落下, 擁有無窮的洞明壹切的智慧心有能達到自在,說與不說也是身體自然控制的。
4、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壹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壹朵花開的時間。
花指的是蓮花,是花開見佛之意。西方凈土有蓮花池,人是蓮花化生,今生修行,西方蓮花池,便有自己的蓮花含苞,百年之後,花開見佛。
5、佛曰:剎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無悲無喜無夢無幻,無愛無恨四大皆空,生與死又有何區別。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棄,參不透,舍不得。)
6、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壹說即是錯。
不可說者,指佛家實相也,實相壹相,所謂無相,故不可說也,因壹說即為相也。
佛理本體是廣大的無量的,沒有語言可以表達出來或傳授,壹切只有自覺悟,所以是不可說不能說的,佛理認為,人的語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達出所有感悟到得東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壹旦付諸語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著了相,也就沒有了真相。因此禪宗主張的“道斷語言,不立文字”也即植根於此。
7、佛曰:壹念愚即般若絕,壹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在佛語裏是“大智慧”的意思。
壹念愚即般若絕,壹念智即般若生。應該是,心起愚(愚蠢)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智慧)念,智慧就在身邊的意思。
8、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壹物,那裏會染上什麽塵埃?
首先說壹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壹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壹首偈(jì)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偈(jì)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壹首偈(jì)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jì)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壹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偈(jì)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裏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jì)子的時候,被廚房裏的壹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jì)子,這裏需要說明的壹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偈(jì)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壹個偈(jì)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jì)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偈(jì)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jì)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壹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壹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壹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偈(jì)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jì)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裏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壹,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