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阿拉伯文:______________;英文:GibranKahlil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國詩人、畫家,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

紀伯倫出生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1895年,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接受教育時展現出美術天賦。1898年,回國後對文學產生興趣,1903年,開始以每周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繼發布《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國。1911年冬,完成《折斷的翅膀》。1920年4月,擔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團體“筆會”會長。1928年,完成《先知園》。1931年4月10日,病逝,葬於貝什裏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

紀伯倫被視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壹,有“黎巴嫩文壇驕子”的美譽。他的《先知》被認為是融合東西方文學傳統的革新之作。他的英語文學創作同時也是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壹部分,是美國文學遺產的壹部分。他的英語文學創作不僅直接造就了紀伯倫文學的世界性傳播,而且奠定了百年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基礎。

中文名: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外文名:GibranKahlilGibran、______________

別名:卡裏·紀伯倫

國籍:黎巴嫩

民族:阿拉伯人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裏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31年4月10日

職業:詩人,畫家,作家

畢業院校:法國巴黎藝術學院

信仰:基督教馬龍派

代表作品:《淚與笑》《先知》《沙與沫》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83年1月6日,紀伯倫生於黎巴嫩北部省貝什裏村。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紀伯倫的母親卡米萊帶其前往美國,居住在波士頓唐人街愛丁博羅街。紀伯倫壹家生活艱難,靠卡米萊沿街兜售物品維生;9月1日,紀伯倫就讀於波土頓奧利弗·布裏斯區公立僑民小學,紀伯倫在學校接觸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國化為更簡略的哈利勒·紀伯倫。

涉足美術

1896年12月9日,紀伯倫結識波士頓文藝界人士弗雷德·霍蘭德·戴伊,在戴伊的激勵下,開始給許多書籍畫封面。

1898年3月8日,紀伯倫參加戴伊舉辦的畫展,並為波士頓公***圖書館繪封面;9月,紀伯倫只身回到黎巴嫩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同年,就讀於貝魯特希克瑪學院。

1899年夏,回故鄉貝什裏看望父親哈利勒,並創作了多幅古代阿拉伯詩人畫像。

文學生涯

1901年,紀伯倫回美國後母親、妹妹、兄長相繼逝世。1903年,與約瑟芬愛情受挫,專心致誌作畫;同年,開始寫構成散文詩集《淚與笑》的文字,並以每周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壹系列短篇散文,這些文章不僅給生活困頓的紀伯倫帶來了實際的物質幫助,而且使他開始在美國的阿拉伯移民讀者中贏得聲譽。截至1908年間紀伯倫在《僑民報》陸續發表50多篇散文詩,總標題為《淚與笑》。

1904年5月,在波士頓畫廊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其中《靈魂皈依上帝》與《痛苦的噴泉》等畫吸引了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小學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自此結為摯友。

190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萊蔔作序。進壹步擴大了紀伯倫在美國阿拉伯移民讀者中的影響。

1907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該書發表後,土耳其政府宣布其是“危險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在貝魯特中心廣場當眾焚燒此書,紀伯倫被定下叛逆分子罪名;6月13日,進入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學習,受到奧古斯特·羅丹、奧金·卡萊爾在19世紀建立起來的象征主義畫派的影響,與神秘派畫家布倫諾交往甚密;10月4日,創作《我的生日》,並開始對尼采作品,耶穌傳記,宇宙成因理論等發生興趣;同年,紀伯倫開始在法國從事當時流行的商業性立體藝術,並為當時知名藝術家畫像。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倫敦參展博物館,繼續學習繪畫;7月開始從事政治活動,與阿尤布·薩比特,舒克裏·哈尼姆等籌建政黨。

1910年,參加巴黎春季傳統畫展,展畫《秋》獲銀獎;年底移居波士頓。在祖國獨立的政權形式問題上,與在巴黎和美國的朋友發生分歧,這阻止了他去巴黎參加那裏舉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會議。

1911年,開始寫《暴風雨》;4月末發表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以壹個心靈遭到悲痛打擊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運,作為受淩辱的東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說於當年末開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響,引起許多批評和疑問。外界壓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4月16日瑪麗因年齡關系不能與紀伯倫成婚,自此紀伯倫為愛情描繪的目標即獨身;5月2日參加土耳其大使召開的宴會,同月出於事業發展的考慮,遷居當時美國的新興文化中心紐約,並居住在紐約的藝術家聚居區格林威治村。

1912年,畫《三個女人》等畫。從巴黎返美後,公開發表對抗土耳其統治、進行革命和解放鬥爭的言論。6月16日在紐約給敘利亞婦女俱樂部作演講。

1913年(壹說是1914年)4月16日,《藝術》雜誌主編納西布·阿裏德匯集了《淚與笑》全集出版。

1914年2月,在蒙特魯斯大廳舉行個人畫展,展出75幅作品。受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學影響,開始寫《瘋人》,並與瑪麗壹起把《瘋人》譯成英文。其間,《新月》《閃電》《西方明鏡》等雜誌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針對當時只重物質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須從物質主義中解放生活。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祖國解放而鬥爭的積極性更為高漲。曾提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見解。

1915年任敘利亞難民救濟委員會會長。1916年,紀伯倫與文學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結交。1920年4月28日晚,《筆會》正式成立,紀伯倫當選為《筆會》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為顧問。紀伯倫親自繪制社徽。5月20日前夕在科學技術學會發表演講。8月中旬,出版《先驅者》。

1921年春天,紀伯倫患心臟病;同年,《筆會詩文選》在紐約出版,收集了紀伯倫、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詩歌***43篇。阿拉伯各國報刊紛紛轉載,發表評價極高的評論,《筆會》很快蜚聲阿拉伯世界。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詩集《暴風雨》。

1923年,在紐約發表英文散文詩集《先知》。許多俱樂部、家庭都公開朗誦之。4月6日《旅行家》雜誌報道希沃爾轉述法國駐美大使、《瘋人》法譯者貝業爾·杜蘭克斯在《瘋人》譯成法文時的壹句話:感謝上帝,在紀伯倫活著時認識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瑪·布斯塔尼在埃及為紀伯倫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國《文學周刊》雜誌分別發表茅盾從《先驅者》中選譯的五篇散文詩:《批評家》、《張雪白的紙說》《價值》《別的海》《聖的愚者》。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論集《在文學世界》。陸續為各界名流畫像,包括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等名人。其繪畫作品相繼在各地展出。

巔峰時期

1925年,《先知》法譯本、德譯本出版。1926年,正式發表《沙與沫》。開始寫《人之子耶穌》,18個月後完成。參與印度人蘇尤德·候賽因主持的《新東方學會》雜誌,為其撰稿;同年,瑪麗·哈斯凱爾與福盧蘭斯結婚,遷往佐治亞州,但與紀伯倫壹直保持友誼。

1928年,完成《先知園》,開始寫《流浪者》、《大地諸神》;同年夏天,《人之子耶穌》完稿。秋季在波士頓出版,被稱為紀伯倫福音。阿尤布·沙比特呼籲紀伯倫應該參加黎巴嫩政權。可他仍留在美國,稱自己在紐約藝術家公寓中的畫室為禪房。

人物逝世

1929年,紀伯倫健康狀況惡化,並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繪畫、著述、校訂等方面。開始構思論威廉·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巴魯赫·斯賓諾莎和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專著。

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因肝硬化和肺結核而逝世於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聖芳心醫院,享年48歲;8月21日,靈柩運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迎靈儀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遺體送回故鄉,葬於貝什裏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父親哈利勒·紀伯倫(1844年—1909年)最初職業是藥劑師,後來成為負責征收牲畜稅的鄉官,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壹家人生活日益窘迫。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系也日益緊張。1891年哈利勒因為欺詐案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卡米萊決定去跟隨她的哥哥去美國。盡管1894年,哈利勒無罪獲釋,但是卡米萊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母親卡米萊·紀伯倫(1864年—1902年6月28日)以精力旺盛、聰明幹練聞名鄉裏,與哈利勒結婚之前,曾嫁給堂兄哈納·阿蔔杜·薩拉姆。卡米萊曾隨他去巴西,1877年生下兒子彼德·布特魯斯,其1902年3月12日因肺結核病逝。第二次,她嫁給親戚優素福·伊裏亞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壹開始便不順利,不到壹個月時間,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後她嫁給了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下了紀伯倫,1885年生下了瑪爾雅娜,其後在裁縫店工作,1887年生下蘇爾丹娜,其1901年4月4日因肺結核病逝。卡米萊後因癌癥病逝。

感情生活

紀伯倫早年結識約瑟芬,於1903年分手。

1904年5月,紀伯倫在波士頓畫廊個人畫展時結識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小學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結為摯友。1906年,紀伯倫與瑪麗開始交往,但瑪麗因年齡關系不能與紀伯倫成婚。瑪麗和紀伯倫成為了壹生的摯友。

主要作品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紀伯倫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於紀伯倫文學創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學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紀伯倫的文學創作從最初關註自己的祖國民族,關註東方世界,到最後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去進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經歷了從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轉變。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采用詩歌這種具有極強的“對話”特點的體裁形式,還是對於“聖經文體”的推崇,都體現了紀伯倫建立自身文本神聖性的自覺努力。

紀伯倫的小說具有豐富的社會性和深刻的東方精神。他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不描寫復雜的人物糾葛,而著重表達人物的心理感受,抒發內心的豐富感情。大段的傾訴如歌劇中的詠嘆調,又如法庭上的辯護詞,極富感染力。他往往以“我”作為主人公之壹出現,直接介入故事,使敘述顯得真實。彌漫在小說中的悲劇意味和批判意識,把哀怨和憤怒結合起來,更能引出對社會醜惡現實的痛恨與深思。

藝術手法

在《瘋人》《先行者》《沙與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諺語、格言等智慧文學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穌》和《大地諸神》則屬於不同形式的散文詩創作。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壹幟。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壹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壹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壹代又壹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紀伯倫的文學作品整體呈現出壹種神聖的“天啟體”形式,文本內容以充滿博愛情懷與人生哲學的寓言故事、A言等智慧文學為主體,在體裁形式上多采用散文詩這壹(散文詩屬詩歌的壹種)文學體裁,以第壹人稱“我”直接進行敘述言說、抒發觀點,如同壹位博學富於智慧的“先知”對世人進行諄諄的教誨與悉心的撫慰,這就使得他文學作品的敘述者“我”與紀伯倫這壹創作者幾乎融為壹體。

人物評價

紀伯倫是20世紀阿拉伯文學的壹座高峰,是阿拉伯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劉鳳珍評[13]

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壹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於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冰心評[14]

紀伯倫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象力無比豐富;意境堪稱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李唯中評[15]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紀伯倫故居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裏,建於1931年6月,最初是壹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館,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間瀑布,雪松遍布。為窯洞式巨石壘成的建築,有壹道紅褐色的小矮門,僅可壹人通過。故居中陳列有440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以及中國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全集》《紀伯倫在中國》等漢語和英文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中國專家、學者、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送給紀伯倫故居博物館的禮物。

詩人墓地

紀伯倫墓地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裏,紀伯倫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裏,墓前有壹處馨香的玫瑰園,在那裏可以眺望整個小鎮。

紀伯倫的墓誌銘為:我就站在妳的身邊,像妳壹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妳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妳同在。

社會紀念

1981年紀伯倫逝世五十周年之際,黎巴嫩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決定該年為紀伯倫國際年,為此成立了國際委員會。決定在他故鄉貝什裏舉辦展覽會,展出他的手稿和畫稿,並在貝魯特、巴黎和紐約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