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的意思,讀音
讀音 拼音:bá 聲母:B 部首:足部 部首筆畫:7筆 筆畫:5劃 總筆畫數:12筆 筆順:豎折橫豎橫豎橫橫撇折捺捺 編輯本段釋義 動詞 跋1、(形聲。字從足,從犮(bá),犮亦聲。“犮”意為“從上面拖拉”。“足”與“犮”聯合起來表示“把腿足往上拖拉出來”。本義:把腿足往上拖拉出來。說明:“跋涉”指涉足泥潭與溪流。) 同本義〖climbovermountains〗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傳·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則憮。——《詩·鄘風·載馳》 又如:跋援(猶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2、扭轉〖turnround〗 跋馬望君非壹度,冷猿秋雁不勝悲—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 又如:跋馬(勒緊馬繩,使馬回轉) 3、踏,踩〖stamp〗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腳跟) 見“跋扈” 名詞 1、火炬,火把〖torch〗。如:跋燭(快要點完的蠟燭) 2、通“茇”。〖草燭的〗根部。泛指東西的底下部〖root;base〗 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禮記·曲禮上》 燭盡見跋。——《聊齋誌異·邵女》 3、文體的壹種。附在正文之後。即後序〖postscript〗 後人題跋多盈巨軸矣。——《夢溪筆談》 又如:跋尾(題寫文字於書卷之後) 例:嶽飛過南陽,夜宿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道士索字時,嶽飛手書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並做“跋”予以說明:“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嶽飛並識。” 。 4、提於巨幅畫作邊上的字。 編輯本段示例 跋扈 báhù 〖domineering;bossy〗專橫暴戾 此跋扈將軍也。——《後漢書·梁冀傳》 龍鐘閣部啼梅嶺,跋扈將軍噪武昌。——孔尚任《桃花扇》 專橫跋扈 跋前疐後,跋前躓後 báqián-zhìhòu,báqián-zhìhòu 〖nonplus;becaughtinadilemma;encounterobstaclesaheadandbehind〗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躓”。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 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唐·韓愈《進學解》 跋山涉川,跋涉山川,跋山涉水 báshān-shèchuān,báshè-shānchuān,báshān-shèshuǐ 〖scalemountainsandfordstreams;makeadifficultjourney〗跋:翻山;涉;蹚著水走。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形容遠行艱辛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跋山涉川之任敢辭於艱險。——宋·吳曾《能改齋漫錄》 跋涉 báshè 〖trudge;trek〗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艱苦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長途跋涉 編輯本段詞《七夜雪 跋》 □ 滄月 跋涉千裏來向妳道別 在最初和最後的雪夜 冰冷寂靜的荒原上 並肩走過的我們 所有的話語都凍結在唇邊 壹起擡頭仰望,妳可曾看見: 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 宛如短暫的相聚和永久的離別 請原諒於此刻轉身離去的我—— 為那荒蕪的歲月 為我的最終無法堅持 為生命中最初的愛戀 卻終究抵不過時間 編輯本段文體“跋”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 序這種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借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有的序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的序抒情成分較多,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借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儀觀以及對縱橫遊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中的《壹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典型的是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它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這篇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秘演詩集序》,雖然壹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壹個是為某壹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如《春夜宴桃李園序》。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與避諱無關了。 最初書、文只有序。自從序固定在書、文的前邊以後,作者如果還有要說的話,或者別人要把心得、意見、考證等內容寫上去,就寫在書、文之後,稱為後序(如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題某某後(如柳宗元的《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等等,到了宋代,就把這種文章稱為跋。例如,歐陽修的文集中就有幾十篇跋。 跋與序雖然是壹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補充,所以壹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