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文化常識高中語文

詩經文化常識高中語文

1. 出自詩經的文化常識

出自詩經的文化常識 1.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來自文化藝術類芝麻團 推薦於 2017-10-31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 詩經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壹些地方(齊、楚、韓、趙、魏、秦),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40篇。是“五經”之壹。《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多以四言為主。 《詩經》***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2.詩經文學常識

1、《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前6世紀)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中的詩歌在春秋時已流傳於世,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

2、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3、《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4、《詩經》是這樣壹種偉大的書,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學開啟了壹種範式:在時間的河流裏,好的詩,乃至好的文學,最終都和時間有關,它們從各自狹窄的山谷涓流而下,匯入更為廣闊的時空海洋,經流不息。

5、孔子選編《詩經》,在浩如煙海的民間詩歌中精選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他將描寫人間男女相親戀愛的詩放在第壹位,將同性戀詩坦然收錄其間,是對人性最大的尊重。生命的歡樂、百姓的疾苦,《詩經》中滿是活色生香的生活現場。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詩經

參考資料:

人民網-還原《詩經》的生活現場

參考資料:

人民網-詩經裏的消息

3.詩經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

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是中國最古壹部詩歌總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四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風)、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頌辭(頌)。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到春秋,流傳下來的詩,據說有三千多首,後來經過孔子刪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壹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了方便,就稱它「詩三百」。詩的內容包括: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

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頌(三頌:周頌、魯頌、商頌),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

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現在只剩外傳十卷。至於現在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茲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壹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305首,故又稱“詩三百”。

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

其中直陳其事叫賦;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詩經***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

4.有關詩經中的文化知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①。(壹章)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②。(二章)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③。(三章) ①毛傳:“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靜者,閑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期而不至也。

”馬瑞辰曰:“《說文》:‘隅,陬也。’《廣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詩人蓋設為與女相約之詞。”

按城角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靜,宜為期會之所也。 ②孌,毛傳曰“美色”;煒,“赤貌”。

③毛傳:“荑,茅之始生也。”鄭箋:“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歸,亦貽也。”

“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靜女》是壹首很美的詩,意思並不深,卻最有風人之致。

但是因為詩裏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詩者便附會出後宮,牽纏出女史,引申出許多與詩毫不相幹的故事。 如果把歷來解釋《靜女》的意見裒為壹編,題作“《靜女》外傳”,或者竟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稱:“《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呂祖謙遵序,曰:“此詩刺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故述古賢君賢妃之相與。”

林岜的說法則頗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觀之,則此詩皆相悅慕之辭也。 自其正者而觀之,則此詩乃禮法之意也。”

明人韋調鼎說:“此民間男女相贈之辭。序以為刺時,歐陽公謂當時之人皆可刺,於本文尚有間矣。

毛鄭泥‘靜’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強附為宮壺女史之說。張橫渠、呂東萊又曲為之解,皆以辭害意矣。

鄭、衛男女相謔之詩頗多,而拘拘指為刺其君上,何異癡人說夢也。 ”比後來清人的許多說法倒還明白得多。

關於《靜女》的紛爭壹直持續著,“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過借用清人蔣紹宗的所謂“讀詩知柄”,則可以認為《靜女》之“詩柄”不在“貽我彤管”,卻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詩寫男女之情,自無疑義,卻不必牽扯“女史”,也不必指為“民間”。 後世所謂的“民間”與先秦之“民間”並非壹個概念,或者幹脆說,先秦尚不存在後世所說的那樣壹個“民間”。

“曰‘靜女’者,亦其人私相愛慕之辭耳”(劉始興),適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稱“吉士”。“愛而不見”之“愛”,或援三家詩,以為是“荽”的假借字,即訓作“隱蔽”,但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愛矣,暇不謂矣”,可以為此句作註。焦琳曰:“下雲‘不見’,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數從前之事,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約之時也。”“彤管既靜女所貽,則貽之之時,必有其言語,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則此章所謂‘美’,即所謂‘孌’也,即貽彤管時之言語笑貌之情態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見相與通情之事也,當日 *** 郊外,適見伊人,在己尚未敢輕狂,在彼若早已會意,茅荑俯拾,於以將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願以相償,故曰‘洵美且異’也,今茅荑雖枯,不忍棄置,悅懌女美,彤管同珍,夫豈真荑之為美哉,以美人之貽,自有以異於他荑耳。 ”這壹番串講,雖稍稍嫌它把詩作成了“傳奇”,畢竟不乖情理。

而馬瑞辰以為詩乃“設為與女相約之詞”,也是壹個很不錯的意見。其實實中見虛不妨說是《風》詩中情愛之什的壹個十分顯明的特色,它因此壹面是質實,壹面又是空靈。

李商隱詩“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在夢中”,此間原有壹個非常美麗的意思,不過若化用其意,那麽正好可以說,《詩》總是有本領把微生的人間樂,全作得壹如襄王之夢中。 說它是臻於生活與藝術的統壹,那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而在當時,恐怕只是詩情的流瀉。

惟其如此,才更覺得這平樸與自然達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5.詩經簡介,文學常識

311篇

《詩經》***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詩經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1]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是“五怪”之壹。詩經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詩經》***收集了305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