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在唐詩宋詞中有,歐陽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唐詩宋詞中關於清明節的詩詞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唐詩宋詞中關於端午節的詩詞
端午節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詩詞,唐代的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宋代蘇軾的《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唐詩宋詞中關於七夕的詩詞
七夕,這以中華民族古老而又美麗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傳說為題的浪漫節日。古代的人們望著日月星辰編織著天上人間的旖旎風情。失去仰望習慣的今人們,未必再有心境嘆那“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於是多年以後,那遙遠的故事和那遙遠的愛情,讀來竟有點恍若隔世。在我國傳統的詩詞、歌曲及民俗方面有著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宋代的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願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唐詩宋詞中關於中秋節的詩詞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都是千古絕唱。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唐詩宋詞中關於重陽節的詩詞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又稱“重九”。每逢重陽節,民間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活動。這種習俗,在唐詩中有所反映。唐代詩人劉兼的《重陽感懷》詩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之句。唐代詩人杜荀鶴《重陽日有作》詩,開頭兩句是:“壹為重陽上高臺,亂時誰見菊花開?”,結尾兩句是:“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身處異鄉的人,每逢佳節,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是人之常情。
唐詩宋詞中關於冬至的詩詞
唐詩中有關冬至的詩不少,其內容也多限於天文律歷,已看不出"進履襪"、作赤豆粥等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詩:"老去襟懷常落,病來發鬃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壹年冬至夜最長。今朝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說孟光。"是壹首嘆老思友的詩;韓偓的《冬至夜作》詩:沖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海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雲開。陰氛莫向河源塞,陽氣今從地底回。不道慘舒無定分,卻憂蚊響又成雷。"也幾乎不牽扯節慶的氣氛。
唐詩宋詞中關於除夕的詩詞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壹年最後的壹個節慶。壹年將盡,明日即是元旦,故稱 "除"。"除"也有除舊布新的意思,辭去舊歲,迎來新的壹年。《東京夢華錄》記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風唐宋皆同。除夕之夜的夜半時分,敲鐘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壹詩中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王安石《元日》詩雲:“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詩宋詞中民俗詞的特色
唐詩宋詞中關於民俗的詩詞總體上來說,主題內容是佳節思鄉,思念親人;或歡度佳節時的愉悅心情;人生易老、壯誌難酬,功名未就時的傷心悲苦,淒愴憂愁。豐富細膩的情感,歌詠情摯意真、深厚纏綿的愛情,寄寓身世的悲慨。
情感基調是合家歡聚,***慶天倫之樂;漂泊異鄉愁苦潦倒時的淒涼思鄉之情;嘆年華易失時光不在及時行樂。但思想感情都是愁思哀情,深摯動人,發自內心的。
語言清新明麗,或平淡樸實,不追求奇字奇句,平易的語言表現出情景交融的詩境,表現出詩境的無窮韻味。
藝術手法虛實互襯,構思巧妙,情景交融,臻於妙境;運用擬人、移情的手法,借物抒情;因景生情、以情觀景,在景物的真實描寫中融入情思,創造出情景交融的完美詩境;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