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種是深藏詩作的意圖,例如下邊是宋朝孔平仲的拆字藏頭連環詩:
高會當年喜得曹,日陪宴衎自相勞。
力回天地君應憊,心狹乾坤我尚豪。
豕亥論書非素學,子孫幹祿有東臯。
十年求友相知寡,分付長松蔭短蒿。
前後各二識後多,妳修完該我修了。
前六句只描寫當年得子後舉行宴會和為兒孫打拼的歷程,只有最後壹聯才真正吐露了心聲,是吩咐對方(老朋友)庇護照顧自己的兒孫後輩(把老壹輩比作長松,把下壹輩比作短蒿)。顯得含蓄而又有趣。
第二種是將每個句子的頭壹個字藏在別處。
這樣的作品21世紀已經很少見了。我們還是看上面孔平仲的藏頭詩圖吧。大家會發現,上面詩中句子的頭壹個字“日”、“力”、“心”、“豕”、“子”、“十”、“分”在圖中沒有出現。而且圖中只有49個字,不是七律的56字數,那麽這七個字藏在什麽地方呢?
如果不是要提示開頭,“高”字也完全可以不出現,藏在“蒿”字下面就可以了!同理,“日”字藏在“曹”字下面,“力”字藏在“勞”字下面……
第三種很是常見,也是多數人壹眼就能看穿的。如前述“盧俊義反”藏頭詩。
如廬劇《無雙緣》中,雙寫也以藏頭詩表明心誌:“早妝未罷暗凝眉,迎戶愁看紫燕飛,無力回天春已老,雙棲畫棟不如歸。”暗藏“早迎無雙”四字。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頭詩高手。比如明朝大學問家徐渭(字文長)遊西湖,面對平湖秋月勝景,即席寫下了七絕壹首:
平湖壹色萬頃秋,湖光渺渺水長流。秋月圓圓世間少,月好四時最宜秋。
其中就藏頭“平湖秋月”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