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高考”———科舉,在某些方面和現在的高考很有異曲同工之處。
古代“高考”也“封卷”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壹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 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開拆彌封。
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過,在古時封建官場腐敗的情況下,即便實行考卷彌封制度,還是有不法考官憑借辨認考生字跡作弊。
於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趙恒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藉謄抄副本評卷。此種作法,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幾乎都會傳出有低齡高分考生被重點院校破格錄取的消息。前幾年還有學校開設了“少年班”,專門網集“神童”加以重點培養。
然而,對“神童”實行特意培養並不是今人的創舉,大量史料說明,中國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對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視,壹旦發現,就要著意加以培養,並引為皇朝幸事。 史學有記,早在漢時朝廷就選拔了壹些年齡俱在12歲以下的“奇童”在太學讀書。
唐代科舉則專門設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齡在10歲以下,能通壹《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能誦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給予身份。當然,由於年少不經事,他們雖有功名,卻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還“錄取”過女孩。宋淳熙元年,有個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書省應試,主考官挑試詩書43件,全部通過,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為“孺人”。
元代也曾規定,凡童子科中試者,壹律“錄取”到朝廷的最高學府———國子學裏加以重點培養。 古代“高考”也重“素質教育” 現在高考,“高分低能”現象不斷引起社會的關註,這實際上涉及到考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古代的“高考”,古人同樣重視這壹點。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舉人到京城會考,金榜題名後緊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
其實,真實情況並非這樣,古人在會試取中貢生後,還要面臨另外壹場考試———殿試,然後才能決出“名次”。 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
皇帝除了現場點題讓貢生們作文比試外,還要通過問話、觀察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考察,最後綜合他們的情況,才能定出狀元、探花,榜眼等壹應名次。 殿試的好處是,通過直面觀察,對“考生”平時接受“素質教育”的情況進行了解,以盡量做到全面正確地評估其才能。
這說明,古人對“考生”“素質教育”的重視不亞於今人。 (阿艷) 。
2.「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識」不小心穿越了怎麽辦
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禦、書、數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傳說之壹是“伏羲、女媧、神農”
9.“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0.“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13.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4.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5.四海:指天下、全國。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18.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19.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2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21.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24.五味:指酸、鹹、甜、苦、辣
25.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26.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27.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28.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29.歲寒三友:松、竹、梅
30.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註、假借
31.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壹名的即連中
32.解元、會元、狀元。
33.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37.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40.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壹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壹名稱解元。
41.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壹名稱會元。
42.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壹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43.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44.《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壹部成體系的詞典。
45.“風雅”,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46.《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47.“鳳、雅、頌”三大類
48.頓首:古代壹種拜禮,為“九拜”之壹。俗稱叩頭。
49.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壹,行大禮。
50.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3.文化常識 ▏高考怎麽考傳統文化
1. 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考、高考的熱門考點,那麽,試題會以怎樣的形式考查?考查的重點內容又會是哪些?
2. 選擇的是近年來中考相關試題,從中可以發現中考傳統文化試題有以下規律:
3. 與高考相比,中考命題形式更為靈活,既有客觀選擇題,又有主觀運用題;
4. 涉及的內容相對簡單,多與教材中的文言文相關,或者是基本的文化常識;
5. 考查重點內容:古人姓名字號、古代紀時方法、科舉與官職、禮儀制度、文學常識等;與高考不同的是,中考因為是地方命題,常常會考查與本地域相關的文化常識;
6. 考查形式:以文言文閱讀材料為基礎,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7. 重點關註:從考試的文本中來,但大部分與教材設計的文言文內容相關,即使有個別新詞,只要具備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識,就可以解答。平時學習中要高度關註教材文言文註解的內容
8. 考查內容:古人姓名字號、古代紀時方法、科舉與官職、禮儀制度、國學經典知識、典故知識、文學常識等。
4.高考文學常識
我編輯的高考文學常識
/weweplay/blog/category/%CE%C4%D1%A7%B3%A3%CA%B6/index/0
高中語文新教材名句檢測
2007高考語文全國試題分類解答匯總——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題匯編
1991--200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名句默寫匯總答案
1991--200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名句默寫匯總03
1991--200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名句默寫匯總02
1991--200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名句默寫匯總
07屆高考語文教材文學常識經典試題40道
高中語文第六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語文第五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語文第四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語文第三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語文第二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語文第壹冊基礎知識復習2007年04月28日
高三語文文學常識小檢測
5.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關於古詩詞鑒賞,《考試說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在實際的考查中,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壹向偏低,很多學生都把它視為難以逾越的鴻溝,望而生畏,以至做題時迷迷糊糊地跟著感覺走,很遺憾地丟掉了應該得到的分數。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訓練:壹方面廣泛的積累,盡可能多的掌握古詩詞。見多識廣肯定會對解題有幫助,另壹方面,就是要研究鑒賞技巧,它是應對考試的重要手段。
這兩點結合起來,就是“積累+技巧”的策略。下面筆者主要就技巧問題談幾點:壹﹑註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說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沈郁頓挫的風格 ; 李白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 ;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 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辛棄疾﹑陸遊等,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復習中做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這裏筆者有壹個簡單的歸納: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
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李白詩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 ;杜甫詩憂國憂民的人生,沈郁頓挫的風格。
白居易詩雅俗***賞,李賀詩奇詭變幻,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溫庭筠為代表的壹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濃艷香軟的壹面,又有清新疏朗的壹面。李煜詞頹靡傷感卻又細膩感人。
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範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李清照詞婉約淒切,楊萬裏詞新鮮活潑。
號稱小太白的陸遊,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壹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
有壹點需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壹定方便。但也應註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二﹑註意詩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題目﹑背景提示﹑註釋等。
這些很重要,有的還可能是理解詩歌的關鍵。請看下邊壹首詩:近試張水部 朱慶余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單看這首詩的內容,好像是寫壹個新媳婦準備第壹次見公婆時梳洗打扮的心理狀態的,只有看了題目才知道是作者朱慶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張水部,表現自己期待不安,並希望張水部幫助自己過關的心情的。再看下邊壹首詩:山行留客張旭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就可能使人錯誤的理解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贊揚山中的美景,或勸人留下來欣賞山中美景。
只有看了詩歌的題目,才能明白這首詩的寫作用意。三、借助各種知識和信息,分析詩歌的情與景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從古到今都是這樣。
我們鑒賞詩歌就是要品味出詩歌中所抒發的情。因為詩歌中的情是隱含在各種描寫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這就要求我們目的性很明確得去從各個角度剖析詩歌的各種技巧。
例如2001年全國題: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首是我們壹看題目就知道是送別題材,自古詩人傷離別,作者在表達離別之情時,寓情於景,以景襯情,產生了極好的效果。妳看,在微雨裏、在暮鐘裏,帆顯得重,鳥飛得慢,“海門深不見”,前景不明朗,“浦樹遠含滋”,連遠遠的江邊的樹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況是送別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了。
這裏的景物描寫有兩個關鍵之處:“帆來重”、“遠含滋”既是寫自然景物,又是寫人的感情。由以上幾首詩的分析可知,我們在鑒賞古詩詞時,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視聯系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如:題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聯和尾句、詩行中的關鍵字詞等。
四、掌握壹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古詩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復習要力求避免艱深難懂,但在平時接觸過的和常識性的壹定要註意盡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三山”、“樓蘭”等。例如,閱讀下邊這首宋詞,回答後邊的問題:如夢令(嚴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這首宋詞用了壹個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誰的什麽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寫的是什麽事物?抒發的是什麽感情?回想壹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壹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並由此推知這。
6.古代文學常識
壹、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壹、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壹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壹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壹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壹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10、目錄辭書 辭書介紹 ·目錄辭書 11、古代軍制 古代軍制壹覽 ·古代軍制 常見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裏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壹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