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結合,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相輔相成,相互襯托,使其所描寫的景物更具立體感,使讀者身臨其境。
以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為示例,從視聽結合賞析:
《山居秋暝》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釋義: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壹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遊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維的五言律詩。詩中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壹起,給人壹種豐富新鮮的感受。
它像壹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壹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綜觀全詩,兼詩情畫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詩中的上品。
全詩***四個層次。
首聯點明季節(“秋”)、時間(“晚”)、地點(“空山”)、天氣(“新雨後”),寫足詩題。“空”字意味深長。
頷聯寫景,勁聯由景寫到人,動靜交錯,視聽結合。尾聯由寫景轉到抒情,由外物轉向內心,揭示了全詩的主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可見壹斑。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在動靜關系的處理上,詩人匠心獨運,喜用靜觀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動態為靜態服務,以聲響為寧靜服務。
譬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給人的感覺,猶如幾個精彩鏡頭剪輯而成的滾動畫面,場景在變,人物在動,“鏡頭”從壹個動點跳到另壹個動點。
這種錯落有致的章法和變換靈活的句型,使得全詩充滿靈動與生氣。
中間兩聯: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壹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壹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
“照”與“流”,壹上壹下,壹靜壹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
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壹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壹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
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
可不是麽,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麽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壹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
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許多。
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裏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初秋時節作者在所居地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應該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時所作。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壹聯寫初秋,寫得真是恰如其分。在黃河流域,剛進入秋天的時候,天兒還相當熱,人稱“秋老虎”,但是,只要下過壹場雨,馬上就會有絲絲涼意,所謂“壹場秋雨壹場寒”,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秋天的溫差也變大了,白天雖然暑熱依舊,但是晚上卻會有涼風漸生。這都是最熟悉的季節特點,王維壹聯詩全都表達了出來。但是光有時令感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這壹聯內蘊的美感。空山並不是空無壹人的山,最起碼詩人就在山裏,何況後面還有浣女和漁舟。
所謂“空山”,不在浪無人蹤,而在於遠離塵囂,這樣的山,原本就是王維的心頭摯愛。“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都是空山自帶的禪意。那“新雨”呢?所謂“新雨”就是剛剛下過的雨。空山本來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洗滌,更加空明澄澈。
再加上“晚”和“秋”這兩個元素,相對於白天的熱鬧,傍晚有幽靜之美;相對於春夏的繽紛,秋天有儉靜之美。在壹年的這個時節、在壹天的這個時段,在壹座遠離塵世的空山之中,在壹場滌蕩萬物的新雨之後,詩人的內心是和空氣壹樣透明,和空山壹樣寧靜的,在這樣的心境之下。
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