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佑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江西臨川縣鹽埠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鄧家巷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壹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蒲松齡,蒙古族,公元1640-1715,清 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壹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壹,名震壹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蒲松齡壹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誌,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誌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誌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誌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壹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誌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余篇;詩集6卷,1000余首;詞1卷,100余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初中課本中的《狼三則》、《口技》、《山市》。
蒲松齡的座右銘: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麥作家,被尊為現代童話之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受過大學教育。父親是個窮鞋匠,曾誌願服役,抗擊拿破侖·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臺發生興趣,幻想當壹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壹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壹所文法學校。這壹年他寫了書,有些故事表現了善和美必勝的樂觀信念,有些則非常悲觀,結局極為不幸,他的故事之所以有著強烈吸引力,部分原因是他們同情不幸者和流浪者。他還寫過戲劇、小說、詩歌、遊記和幾本自傳。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龔(gōng)古爾學院院士。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壹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裏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28歲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壹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獲得了廣泛聲譽。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壹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它們後來均編入作者的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鉆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中塑造了壹個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手法諷刺資產階級中某些人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
《雅克》敘述壹個貧苦男孩的生活經歷和奮鬥過程,與《小東西》類似。
在《富豪》中,作者寫壹個暴發戶到巴黎後遭到破產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了第二帝國時期醜惡的的社會風尚。
《努馬·盧梅斯當》寫的是壹個善於鉆營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壹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人公只是壹個平庸的學究,他畢生努力奮鬥,終於混進了法蘭西學院,成了被稱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論著卻被發現是假科學。
《薩福》寫壹個浪漫女子薩福的庸俗的愛情故事,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產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1888年還發表了《壹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的劇本《阿萊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他壹生***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壹個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壹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裏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裏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註入字裏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壹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國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 。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壹切開端的開端 ”。 出生於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沙皇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壹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後來發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主要還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語的創始人。《普加喬夫史》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說集》等。普希金在創作活動上備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壹次陰謀布置的決鬥中遇害。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和影響很大,被譽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壹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壹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壹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 由 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 《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壹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壹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壹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沈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壹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裏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鉆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壹部現實主義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壹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壹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壹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壹個“多余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紮特與沙萊裏》、《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壹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壹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壹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8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沈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壹代又壹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裏斯?戈都諾夫》 、《黑桃皇後》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茨岡》 等等,無壹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臺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裏去世)。現在這裏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
莫泊桑(1850~1893)是壹位法國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壹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壹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壹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壹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創作了6部長篇:《壹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壹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再加點分吧,費了很長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