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山上古跡有釣龍臺。相傳東越王余善曾在此垂釣,故稱。臺高4丈,周圍36步,臺上可坐百余人。明末,曹學佺詠釣龍臺詩雲:“山河原屬越王臺,臺下江流去不回,祗為百龍先壹釣,紛紛鱗甲載江來”。臺之西向有釣龍井,直徑1.5米,井深水清,民間傳聞系“龍泉”,可祛病。宋淳化四年(993年),山上置釣龍院,院中有達觀亭,碧光亭。宋蔡襄為達觀亭作詩,詩雲“峭峻釣龍臺,飛亭壓其端,曠達四無際,因之名達觀”。宋程之邵為碧光亭作詩,詠曰:“寺壓高臺最上頭,壹亭新就得清遊”。山上有壹石碑,上刻“全閩第壹江山”,是摹刻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之筆跡;尚有宋書法家趙汝愚所書“南臺”兩字。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上建有風雲雷雨山川壇,西隅附祀日本、琉球、渤泥山川之神,春秋仲月上巳日合祭。清鹹豐年間,潞河白讓卿觀察使遊閩時,借居此山,題壹對聯:“卸遠山,吞長江,西南諸蜂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風雨之際枕簟生涼”。
清道光年三十年(1850年),鄉民集資修閩越王廟,並在其旁建“臺江第壹亭”,亭之右又建“榕陽山館”,挹遠山,瞰大江,堪稱城南勝境。詩人陳雪樵題壹聯:“林氣映天,竹陰在地;月明如晝,江流有聲。”詩人吳梅臣亦作壹聯:“窗中列遠岫,天際誤歸舟”。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林則徐裔孫林炳章等在山上建旨在反對販售鴉片的“去毒社”。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臺江地區詩人於山上建“誌社”;民國6年(1917年),又建詩樓。陳寶琛為誌社署額。樓前榕樹雙株,老幹虬枝,日影不到。詩人蕭夢馥曾書壹聯:“雙樹容聽法,白雲悠為懷”。詩樓外有壹聯:“山林壹席供歌嘯,城郭千家入畫圖。”詩樓南面舊墻上鑲嵌著3大塊青石石碑,系由清末詩人陳衍、林蒼、唐瀚波撰文,書法篆刻名家洪亮、蕭夢馥、陳廉撝各寫壹碑,載入《福建通誌·名勝》卷。 閩越王廟後有“瓜蓮精舍”,閩人於六月辦“瓜蓮會”,以祀越王。此處乃宴息之所,前有小池,旁即釣龍井,花石掩映,頗具幽趣,有壹聯曰:“瓜雨蓮蓬池上社,柳煙梅月井邊臺”。
大廟山下龍嶺頂,有新鐫兩副對聯:壹是“江潭水碧詩無盡,臺榭花紅意自如”;壹是“龍騰巨浪開新局,嶺跨長虹化坦途”。分別嵌入“臺江”、“龍嶺”兩字。這兩聯是當代詩人劉長卿和陳涓音所撰。山巔有壹塊石頭,傳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舊時,每逢農歷九月九日,有很多遊人來此登高遊玩。 1990年,大廟山碑刻及“去毒社”、“誌社”舊址尚在,大廟等建築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