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拼音版原文如下:
荷塘月色:he tang yue se 。
1、原文: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壹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壹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壹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壹旁,是些楊柳,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壹個人,背著手踱著。這壹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壹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壹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壹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壹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壹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壹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壹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壹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壹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壹例是陰陰的,乍看像壹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壹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縫裏也漏著壹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壹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麽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推薦說明:
這篇文章寫於壹九二七年七月。當時,全國壹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許許多多知識分子壹樣,面對血汙的現實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悶仿徨之中。朱自清有著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沒有頹唐消沈,而是時時泄憤懣於詩文。雖然絮絮低吟不同於震撼人心的吶喊,可同樣是戰鬥,同樣是歷史的壹個回聲。
《荷塘月色》,從壹個側面曲折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可詛咒的時代,留下了舊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中壹個清晰的足印。
擴展資料
1、賞析:
《荷塘月色》如詩如畫般的美妙令幾代讀者喜歡和吟頌。只要提到朱自清,沒有不知道《荷塘月色》的。文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筆調和委婉細膩的敘事風采深深影響著中國散文的創作和發展。
《荷塘月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壹幅靜夜的荷月圖,蘊涵著作家無盡的感想和無以排遣的情愫。作家由景生情,又借景抒情。
文章壹開始便寫到作者“心裏頗不寧靜”,由心緒不寧靜到求靜到想荷以至於看荷,渴望尋求壹個寧靜而自由的世界,“靜”正是作者渴望得到的心境。作者壹再強調心裏的“不寧靜”,在這個沈重抑郁的氛圍中去求靜,正蘊含著作者痛苦的思想歷程。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不久,嚴酷的鬥爭現實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徬徨,自然“心裏頗不寧靜”。文中寫小路之靜、獨行之靜、荷塘之靜、月色之靜,又以蟬蛙的喧鬧、江南采蓮風俗及《采蓮賦》中刻畫的采蓮的熱鬧等等令人想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妙。
這樣,壹層層不斷地反襯心裏的“不寧靜”,之後畫龍點晴——“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而深切地點出“不寧靜”的原因, 而這江南生活的追求與失敗所帶來的苦悶與煩惱卻是任何“靜”所無法醫治的,“靜”只能是“偷來的片刻逍遙了”,而這逍遙於幽香清冷的荷塘月色之中又是怎樣的壹種對擺脫世俗羈絆、超然於物外的渴望,作者雖求靜,心裏卻難靜,於是更加求靜,荷塘月色就成了他正直、恬淡、達觀的心性的寄托以至表白。
自然的本質是豐富的,人的感受也是多樣的,若人能體物,物能達人,那麽人與自然的契合本身便有壹種情韻。《荷塘月色》中似乎作者並未變荷,卻總令人感覺到作者高潔、正直的品性在那荷塘月色無垠的“靜”中傳散開來,籠罩在田田的葉子、脈脈的流水當中。
2、作品主題: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朱自清先生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寄托了作者壹種向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揭露了當時蔣介石社會的統治黑暗和壹心救國的愛國熱情。
這篇散文以“我”夜遊荷塘的行蹤為線索,從“帶上門出去”寫起,到“推門進去”收尾。在夜遊荷塘的過程中,作者時而緩步前行,時而停立凝想,壹路上把荷塘周圍環境、荷塘、荷葉和荷花、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樹木、山色,陸續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仿佛跟著他壹路去觀賞、領略“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這篇散文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抒發了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壹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裏仿徨苦悶的心情。
3、文章的時代背景
中國革命處於低潮。壹方面由於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另壹方面是由於中國***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鬥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使千千萬萬優秀黨員,遭到了反動派的屠殺。
就是在這篇文章發表後的10幾天裏,中國***產黨領導發動了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了人民軍隊,開始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這壹年中國***產黨還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