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近代朝鮮文學是什麽?

近代朝鮮文學是什麽?

朝鮮的近代文學是自高麗時期(918~1392)之後的又壹個繁榮期,其根源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以後,這壹時期興起學唐詩風,其中以白光勛、崔慶昌、李達倡導最力,時號“三唐詩人”。由於身世際遇的不佳,他們的作品都流露出明顯的不滿現實的傾向。被稱為“四大家”的申欽、李廷龜、張維、李植,基本上也是推崇唐詩的,他們都寫了壹些反映現實的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詩歌的醇正之風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

詩歌創作成就突出的還有崔會、車天輅、柳夢寅、魚無跡、權畢等人。權畢是李朝的重要詩人,壹生不與統治者妥協,終因寫詩譏諷當權者而遭殺害。

在這個時期,愛國主義詩歌放射出了異彩。李舜臣的《閑山島》、西山大師的《過王將軍墓》、李安納的《從軍行》,表現了愛國將士的壯誌淩雲的氣概。女詩人李玉峰以及鄭澈、趙憲、林涕、樸仁老、金德齡、郭再祐、金尚憲等都寫出了壹些愛國的漢詩。

18世紀實學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說是壹次接近於近代思想的啟蒙運動。實學派代表作家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挑戰,他們反對空談理性,提倡實學派“利用厚生”的學問,主張實行強國富民的社會改革。

在文學上,反對模仿和形式主義,鄙薄“擬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創新。樸趾源和丁若鏞是實學派文學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樸趾源以辛辣諷刺的筆觸揭露種種腐敗現象和弊端的漢文小說,丁若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苦難的漢詩,不論是揭露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批判的尖銳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繼承實學派文學傳統的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樸齊家、李書九、李家煥、李學逵、申緯、金正喜等壹批名重壹時的作家。洪良浩的詩《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災、官租和統治階級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的慘狀,很有代表性。小說這壹體裁,是從《慵齋叢話》為代表的大量湧現的稗說文學的基礎發展而來的,也有中國小說的影響。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和愛國精神的高漲,是促使小說繁榮的社會原因。金時習用漢文創作的《金鰲新話》是小說體裁的最早嘗試。

幾十年以後,林梯的寓言小說《鼠獄說》、《花史》等問世。不久,又出現了許筠的國語小說《洪吉童傳》。後三部小說都取材社會生活。

《洪吉童傳》不但更具備小說的特點,而且是壹部直接描寫人民反抗的作品。據說許筠在寫作之前曾熟讀過中國小說《水滸》。

這壹時期,愛國主義的小說也開始出現。反映壬辰戰爭的《壬辰錄》和反映丙子戰爭的《樸氏夫人傳》、《林慶業傳》等作品,塑造了壹系列抗擊外敵的、愛國的人物形象。

另壹方面,也流傳著《天君行義》、《忠孝錄》和《彰善感人錄》之類的炫耀榮華富貴、進行封建倫理說教的作品。

金萬重是朝鮮最著名的小說家,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前者寫貴族家庭的沖突,影射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壹定的暴露意義,後者的愛情描寫,雖然流露出壹定程度的反封建傾向,但是也表現了作者對壹夫多妻制的欣賞態度,作品還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虛無思想。金萬重的傑出貢獻,主要在於他堅持用國語寫作,並將中世紀的長篇小說形式發展到成熟階段。

18世紀是朝鮮小說文學的繁盛期,而屬於個人的創作卻少了起來。著名的三大傳《興夫傳》、《沈清傳》、《春香傳》以及《兔子傳》、《孔菊與潘菊》、《薔花紅蓮傳》等作品,都是經過民間長期流傳而逐漸加工、潤色成書的,描寫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愛憎和理想,成為這些作品的***同特點。

《春香傳》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名著,書中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愛情,是通過反對封建門第、身份觀念和殘暴勢力的淫虐表現出來的,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春香這壹藝術形象,已成為美麗、貞節的象征,為朝鮮家喻戶曉。

李朝末期,小說繼續繁榮不衰,其題材多數是寫愛情的所謂“艷情小說”。佚名作品《彩鳳感別曲》通過壹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揭露了李朝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賣官鬻爵的醜惡行為。這部小說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擺脫了中世紀小說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說。

朝鮮近代文學以1876年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為起點,朝鮮封建的自然經濟逐漸為外來資本主義所破壞,並開始了半殖民地化過程。1894年“甲午農民戰爭”前後,朝鮮民族自主精神空前高漲。到處爆發內反壓迫、外抗侵略的義兵鬥爭,包括教育運動、國文運動在內的以“內修外學”為口號的文化啟蒙運動,也廣泛開展起來。在文學方面,新劇運動、歌詠運動和新小說的興起,拉開了朝鮮近代文學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