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壹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壹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壹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壹些新詞。其中《花非花》壹首,頗具朦朧之美。 吉旼(758—約847):唐詩人,壹作吉皎、吉耿,馮翊郡大荔縣(今陜西大荔)人,馮翊吉氏大宗64世祖。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縣令,元和十五年(820)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令,晚年以禦尉卿之職致仕(退休),致仕後居洛陽。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三月二十四日,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等於洛陽履道裏白居易居處聚為“七老會”,賦《七老會詩》;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滿為“九老會”,壹同宴遊洛陽香山。時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後人稱之為“香山九老”。 盧貞,字子蒙,官河南尹。開成中,為大理卿,終福建觀察使。詩二首。
《和劉夢得歲夜懷友》
文翰走天下,琴尊臥洛陽。貞元朝士盡,新歲壹悲涼。
名早緣才大,官遲為壽長。時來知病已,莫嘆步趨妨。
《楊柳枝》
壹樹依依在永豐,兩枝飛去杳無蹤。
玉皇曾采人間曲,應逐歌聲入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