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南陽在哪裏

南陽在哪裏

南陽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遊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這裏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壹。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和商業。特別是鑄銅業發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秦統壹六國之後,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雲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尤其冶鐵業發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之壹。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並稱全國三大灌區。由於對東南和南方的開發,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沖,東西往來的通道,是全國著名的五都(南陽、洛陽、臨淄、邯鄲、成都)之壹,也是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 個地區之壹。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采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壹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 000多年。

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郡城周長36公裏,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湧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漢代達官貴人死後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壹部“繡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壹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從唐朝起,南陽設鄧、唐二州。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興旺,工商業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雲,艷舞有余閑,邀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明朝初年,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隨之活躍,山、陜、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南陽(市、區)、新野、唐河、社旗、內鄉、淅川成為水陸交通重鎮。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湧入市場,並行銷全國各地。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俱興,建築、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清朝康熙年間,農業、手工業有了進壹步的提高,尤以建築業比較發達,武侯、山陜會館等古建築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雲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陜、江、浙商賈雲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並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結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並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南召、南陽、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唐河、桐柏、泌陽、方城11個縣屬南陽專署管轄。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南陽進入壹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陜鄂交界處。東界河南省駐馬店、信陽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隨州市,西連陜西省商州市,北鄰河南省三門峽、洛陽、平頂山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2°17′—33°48′,東經110°58′—113°49′。東西長263公裏,南北寬168公裏。總面積2.66萬平方公裏,平原、丘陵、山區各占21%、30.6%和48.4%。南陽市區面積1981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42平方公裏。全市總人口1055萬人,其中城鎮155.1萬人。

南陽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三面環山,海拔高度在72.2米至2212.5米之間。地勢呈階梯狀,以河流為骨架,構成向南開口與江漢平原相連接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盆地內地勢坦蕩,土壤肥沃。

南陽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4℃—15.7℃,年降雨量在300—1100毫米之間,無霜期220—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47小時。古人曾以“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的詩句來贊揚南陽良好的氣候條件。

區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85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全市水域面積298.4萬畝,徑流量6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6.6億立方米,其藏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