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秋浦歌鑒賞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註釋]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緣:因為。
3.個:這樣。
4.秋霜:指白發。
[簡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有關小學古詩詞秋浦歌鑒賞: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壹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 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麽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 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麽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 壹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 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無理之妙"和"大言欺人"
談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的理解和評價
袁曉薇
安徽教育學院中文系,安徽合肥摘要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語言淺近,題旨明白。歷代註家幾乎壹致激賞其"無理而妙",評價大同小異,
今人對其誇張藝術的推崇也基本上是前人觀點的沿用,很少對詩中存在的明顯矛盾和疑點做深入探究。實際上,只
有將"明鏡"解作"水鏡"才使原詩意境真實自然,否則,"白發三千丈"只能是"大言欺人"。
關鍵詞李白;秋浦歌;誇張意境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白發三千文,緣愁似個長。善。...
...'白發三千丈',其句可謂豪矣,奈無此理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何"湯
大奎《灸硯瑣錄》則將此句入"形容盡致,
壹壹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讀之令人失笑"之列。
李白這首五言絕句是唐詩中的名篇。詩句淺近,的確,若仔細推敲起來,"白發三千丈"是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