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看病的郎中叫大夫。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時就開始有這種官職了。後世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於宋代,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如宋·洪邁《夷堅誌》:“杜涇郎中,河府滎河縣上原村人也。世為醫,貲業稍給。”
宋朝,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都有了相當的發展,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宋制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七級,而官職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翰林醫痊、翰林醫令、翰林醫診、翰林醫學。
不叫郎中的緣故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壹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裏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也壹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古人的習慣上,不論筆記或小說裏,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區別。壹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為大夫;至於草藥店或搖患鈴的醫生,卻稱為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