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讀古詩詞有感開頭

讀古詩詞有感開頭

1.讀詩有感的好開頭

最近,我讀了《白居易詩進長安》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觸.

十六歲那年,年輕的白居易去長安應考.考試前,白居易把《賦德古草原送別》這首習作拿給主考官看,考官看後拍案叫絕,沒過幾天,白居易這個名字便家喻戶曉了.這次應考,白居易不僅榜上有名,還蜚聲全國,雖然是這樣,但他仍然繼續苦讀,日夜用功,終於成為著名的詩人.每每讀到這兒,我就想:白居易埋頭苦讀,嘴唇與舌頭上都生出了大大的水泡,胳膊肘也被書桌磨出了老繭,可見,這是壹種多麽勤奮的精神啊!而且他取得成功後並不驕傲,而是繼續苦讀.在我們的學習上,有多少同學能像白居易這樣呢?有些同學不想付出努力就想取得成功,在學習上不肯下苦功夫,壹點都不勤奮,整天胡思亂想,滿腦子都是怎麽玩遊戲,看什麽動畫片等,不付出實際行動,最後只能是兩手空空.還有的同學取得壹次好成績後日夜興奮,而且洋洋得意,趾高氣揚,並不能像白居易壹樣在聞名天下的情況下不驕傲、刻苦讀書,學習成績卻像過山車壹樣,很不穩定.

因此,我們不僅要要學習白居易取得好成績不驕傲的優秀品質,更要學習他的這種堅持不懈、勤奮刻苦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讀詩有感的好開頭

最近,我讀了《白居易詩進長安》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觸.十六歲那年,年輕的白居易去長安應考.考試前,白居易把《賦德古草原送別》這首習作拿給主考官看,考官看後拍案叫絕,沒過幾天,白居易這個名字便家喻戶曉了.這次應考,白居易不僅榜上有名,還蜚聲全國,雖然是這樣,但他仍然繼續苦讀,日夜用功,終於成為著名的詩人.每每讀到這兒,我就想:白居易埋頭苦讀,嘴唇與舌頭上都生出了大大的水泡,胳膊肘也被書桌磨出了老繭,可見,這是壹種多麽勤奮的精神啊!而且他取得成功後並不驕傲,而是繼續苦讀.在我們的學習上,有多少同學能像白居易這樣呢?有些同學不想付出努力就想取得成功,在學習上不肯下苦功夫,壹點都不勤奮,整天胡思亂想,滿腦子都是怎麽玩遊戲,看什麽動畫片等,不付出實際行動,最後只能是兩手空空.還有的同學取得壹次好成績後日夜興奮,而且洋洋得意,趾高氣揚,並不能像白居易壹樣在聞名天下的情況下不驕傲、刻苦讀書,學習成績卻像過山車壹樣,很不穩定.因此,我們不僅要要學習白居易取得好成績不驕傲的優秀品質,更要學習他的這種堅持不懈、勤奮刻苦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古詩讀後感的開頭,結尾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的開頭與結尾。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壹定要突出壹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壹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壹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壹般的作壹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壹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壹點,用壹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註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註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壹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壹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註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壹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壹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壹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讀後感開頭和結尾例文:

讀後感開頭:

1、“壹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團”。這話不錯,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許許多多個人匯集成集體,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最終贏得勝利

2、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佩服魯濱遜活下去的意誌,佩服魯濱遜那頑強不屈的精神,被它感動了,被它震撼了,這是心靈的震動,心靈的呼喚。

3、這幾天我在讀《80天環遊地球》這本書,讀著讀著,我不知不覺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剛剛經歷了探險而歸來,既感到緊張、奇異,又覺得輕松、有趣。

4、在我看過的書中,給我印象的不多,但是《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無它,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不僅是當時的歷史,而是世間最深沈的靈魂,最深沈的呼喚..

讀後感結尾:

1、讀完了這本書。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壹分每壹秒都是寶貴的。人生如壹條小溪,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與艱辛,如果沒有了困難,壹路暢通無阻,那樣的人生也就毫無價值和意義了……

2、“讀壹本好書就像和壹個高尚的人說話”。我完全相信、理解了這句話,我應該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學習,多讀書,讀好書。

4.讀古詩詞有感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山谷的句子,每壹讀此,都有種忍不住擊節壹嘆的悲愴.無關羈旅,不在離愁,只為這從容淡定的思念. 人總是這樣,少年時意氣飛揚,到老來蕭疏落寞,就像花開漫天,團團錦蔟,轉眼聚的已散,零落風中,其可奈何.可是人的生命中,又總是有些東西,讓我們在暮年夾風帶雪撲面而來的時候,仍然小心翼翼揣著藏著掂著想著.山谷七尺男兒,半生漂泊,閱盡滄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壹場桃李春風把酒言歡.壹夕桃李春風,十年江湖夜雨,兩個人半生的遙遙對望,怎樣的壹個朋友,怎樣的壹場桃李春風,怎樣壹份山長水闊,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誼,才能讓人在十年裏,無論顛沛流離,無論世事滄桑,都壹直壹直想起! 人的壹生,能有幾個十年? 十年,也許碌碌無為,四處奔波 十年,也許兒女牙牙,想不起曾經說要掙紮 十年,也許市儈瑣碎,磨嘴磕牙,也許皮包香粉,壹路搖曳 十年,有很多東西會改變。

. 如果有壹天,我們離散在天涯,對著不眠雨夜裏的孤燈,會不會想起當初那杯酒,無痛亦無傷? 就趁現在吧,好好的~~管它友情還是愛情,別哭,別傷,美景良辰,春風得意,舉酒曼舞笙歌,柳下花前,玉杯盛滿琥珀光,飲盡風流年少,醉眼朦朧,看清此刻桃李春風,記住眼前簪花少年,這才對得起繁花勝錦,對得起十年夜雨~~ 黃庭堅 寄黃幾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癉溪藤。

5.讀古詩詞有感怎麽寫

讀古詩詞有感怎麽寫?

1 在下比之前,先做壹些準備工作。 先通讀詩文,弄懂古詩或古詞的大意。 別的不會,也必須要搞清詩詞中心思想,因為它是把握整個讀後感方向的重中之重。 還有容易忘記的就是務必要精讀它的出處和背景。 2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麽是主要的,什麽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壹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壹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3 我總結的竅門 多引用原詩詞中的話。第壹,令評卷老師感覺這位同學寫的緊扣住了原文。第二,好下筆,就事論事。第三,在考試時,可湊夠字數。第四,也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方法,提升了讀後感的文學性。 還要結合實際,我們老師說,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高分作文都有壹個***同點——那就是感情真摯,而結合自己又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4易犯錯誤的地方 1)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2)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3)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以上是高中時的個人體會,希望妳能寫好詩詞文讀受感。

6.讀古詩詞有感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東臯。點明場景,村東的壹片臨水高崗。

(妳當然可以想象成是壹條小河,詩人踱步過了小橋,便登臨了此處。)此處,既是視野上的制高點,也是詩人思緒上的飄散地。

壹切由此而起。 四野淡淡的暮煙已經在收割過的田地上裊裊升起,正是夕陽西下時。

抒望眼。薄暮兩字,簡約之極。

這樣的地點,這樣的時光。若是有知己好友相與伴,那對酒當歌,低吟淺唱,不啻是良辰美景。

奈何詩人獨步,於是心底淒然。字面說的是那高崗之上,沒有風雨亭,更無精業別館,壹片空曠蕭索,徘徊之余無所依,實是暗喻內心的孤獨仿徨。

眼下之景,唯美而生情。遠遠近近的樹木,都因秋日來臨而樹葉泛黃,映襯落日的融金之光,顯出壹片秋色的絢麗壯美;高高低低的山峰,皆因暮色而深邃縹緲,落霞余輝,披拂之上,憑添雄渾蒼茫……這是靜之色。

牧人不時的驅趕著野興未盡的牛羊,看著它們掉頭又在路邊啃上壹口野草的模樣,輕輕的來上壹鞭,那分明是壹種野趣。獵人騎馬而歸,掛在馬背上的飛鳥走獸雖然死了,卻隨著馬的奔躍也在舞動……這是動之美。

兩聯精美的工對,靜動結合,自然貼切地寫出所望之景。暮色下,樹與山都沈靜了,牛馬動物都回了,牧人獵人也歸了。

那麽,詩人思緒飄飛的那顆善感的心,又將回到那兒呢? 呼應前面的欲何依。不嘆也難!人生的許多妙思深悟,是需要與人***切***鳴的。

可是“相顧無相識”因為,這種思想情懷上深層次的相識,絕非是那種庸常的泛泛之交。於是,就只能“長歌懷采薇“了。

壹片悵惘無奈之情,溢於言表。暗合暮色蒼茫之境。

“采薇”兩字,源自《詩經》與《史記.伯夷列傳》歷經積澱,已成了詩詞裏壹種美好的意象。

7.讀古詩有感

《行路難》讀後感

李白的詩,多是含有浪漫主義的詩風。可這篇行路難,卻是描寫了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郁不平之感。

這篇詩,乃是詩人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壹組詩(***三首)中的第壹首。詩的前四句寫出了朋友對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為李白餞行。而之後卻是寫人生路上的艱辛與無奈,整首詩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比對。

我覺得這首詩,不光是寫事,更是壹種道理。或許“在家千日好,出門壹日難”就是這首詩的真實寫照吧!朋友是永遠的,他為了自己不會去吝惜那壹點點的錢財,這樣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當走出被友情,親情包圍的圓圈,迎來的只是凜冽的苦風而已,這些風風雨雨或許是道路上的磨礪,但也會是阻礙成長的困惑。當沒有了朋友的勸告,當只能用自己的感覺去做事的時候,這又是多麽的無奈……

偉大的詩人李白,所描述的並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豐滿的時候,脫離友愛,親情的懷抱,後面的日子是多麽的艱苦啊!

也許,在那時,詩人所期望的不是榮華富貴,而只是壹句關心的話語吧……當挫折和困難來襲,萬千寶物都不如壹句問候,壹雙拉起自己的雙手,因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勵和對激進啊!

其實,這也是要告訴人們,無論去做什麽,都要做好壹種準備,準備好去迎接千辛萬苦,與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離開了家,挫折與困難似乎變成了家常便飯!沒有家的溫暖,就要學會自己去面對,面對壹切,學會收起自己的眼淚。笑壹笑,沒什麽大不了!

苦難磨礪人生,在困難面前,任何求助都是沒有作用的,只能靠自己,揚起風帆,與困難抗爭,認為這道關卡太難,那是因為自己還很弱。“困難像彈簧,妳弱他就強!”不要畏懼,家人會給妳力量;不要害怕,相信自己的努力!車到山前必有路!加油!離開了溫暖的懷抱,只有靠自己堅定不移的心來走過這條崎嶇的道路!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要努力,沒有什麽事情做不成,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長,多崎嶇,只要揚起自己的帆,船總會憑自己的努力沖破波濤,駛向彼岸!!!

8.以“讀古詩文有感”為主題的650壹作文

《讀古詩文有感》(作者:朱鵬)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第壹次讀這首詩時,我似乎暢遊在豐富的古詩文世界,與充滿哲理的古文相交遇,與飄飄灑灑的古詩相接觸,被飽含深意的詩詞所折服。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讀這壹句詩句時,我已沈入書海中,似乎詩人王維就在眼前。我能體會到詩中皎潔的月光稀稀疏疏照射在松林,清澈見底的河底靜靜沈默在和的盡頭的情景。此景此物是多麽幽靜,令人蕩漾出壹波波的思想。山林生活沒有官場的明爭暗鬥,沒有凡人的多愁善感,只有無限的美。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當我讀這壹句詩時,斑馬的淒慘的嘶叫聲似乎回蕩在我的耳邊,李白和他友人的友情多麽深厚,連馬兒都隨著他們鳴叫著。落日寄托著他無限的牽掛、擔心,浮雲寄托了詩人傷感的不舍之情。友誼的深厚不是壹般人可以搭建的,他們的友誼多麽令人感動、思念、擔心如長綿不斷的絲線。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似乎能想象得出詩人李白孤獨飲酒,愁悶無伴的樣子。高舉杯子,熱切邀請月亮和影子,壹起飲酒消愁。沒有人陪伴訴苦,只能把內心的孤獨埋在最深的地底,竟孤獨到把月亮、影子當作酒友陪伴,可唯壹的酒友——月亮,竟不會飲酒,唯壹的知己——影子,只能徒然跟隨著。孤獨讓他寂寞,讓他憂慮。

“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我望見了崔顥那憂愁的面孔,天已黃昏,滾滾長江水如波浪般湧去,何處是我的家?我就像這江水般,奮勇向前,卻回不了家鄉。濃郁的思鄉情彌漫著整個房間,這該是壹種怎樣的情。

當我讀古詩文的時候,我感到無比的愜意快活,如在水裏自由自在的魚兒;當我讀古詩文的時候,我感到視線已被拓寬,如天空中翺翔的小鳥;當我讀古詩文的時候。

9.壹篇讀古詩的讀後感

李白《靜夜思》讀後感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