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的和大量抒發情感的為詞 詞 cí 形聲。字從言,從司,司亦聲。“司”意為“世代職掌某專業”。“言”與“司”聯合起來表示“專業術語”。 本義:專業術語。 引申義: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 轉義:壹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壹。 詞是由語素構成,比語素高壹級的語言單位。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這句話說明了詞在語言中的作用,壹是說詞是能獨立運用,二是說在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說到獨立運用,實詞和虛詞有不同的情況。就實詞來說,它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獨立運用”是指能夠單說(單獨成句)或單用(單獨做句法成分或單獨起語法作用)。 詞的構成方法是:過程關鍵字排列法。對, 詞從音節方面看,有單音節也有雙音節,還有多音節的,如:山,美麗,語言學,社會主義,電子計算機等。 確定詞的壹般方法: 第壹,能單說 第二,雖不能單說,但在壹般場合能用作句法成分的最小語言單位是詞 第三,把語句中所有作句法成分的單位提開,剩下來 ,的雖然在對話條件下不能單說,但也不能看作句中某個詞的壹部分,也是詞。如虛詞。 第四,隔開法。如海帶,中間不能插入字的,是詞。 1、每首詞都有壹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壹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壹段小序。 2、詞壹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壹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壹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註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 7、壹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壹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故俗稱宋詞。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闕。”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裏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壹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詞的流派有兩種,壹:婉約派;二:豪放派。 詞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令。只有註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壹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崇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壹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壹個新的深沈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詞起源於民間,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開之前,研究中很難見到民間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詞曲面世,才補救了這方面的缺陷。敦煌詞曲數量很大。其中有溫庭筠、李野(唐昭宗)、歐陽炯詞***五首,其余為無名氏之作。作者範圍廣泛,多屬下層,寫作時間大抵起自武則天末年,迄於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雲謠集雜曲子》,收詞30首,抄寫時間不遲於後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間集》的編定(後蜀廣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詞調,除《內家嬌》外,其餘12調,《教坊記·曲名表》均有著錄。其中有慢詞,亦有聯章體。 敦煌詞創作的早期與作者成分來源的民間性,使作品從內容、體制到語言風格,都表現出這些初起的詞,初步脫離壹般詩歌的大文化系統,開始獨立成體的過渡性特征。朱祖謀跋《雲謠集雜曲子》雲:“其為詞拙樸可喜,洵倚聲椎輪大輅。”可以用於對整個敦煌詞的評價。
編輯本段詞的發展
詞產生於晚唐,流行於五代,極盛於宋代,衰微於元明,復興於清代。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所抒發的濃烈深摯的感情,成為壹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 詞是晚唐民間新興的壹種歌詩,即唱辭。在晚唐,原產於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家相融合,產生了壹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做“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壹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壹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燕樂中有很多曲調是民間歌謠的曲調,其有曲有辭,歌辭有著長短不壹或用襯字的形式。近代在敦煌發現的鈔本曲子詞,有很多是因樂作辭的。這些歌辭在結構上有篇幅也是或長或短。可見,這些歌辭都是配合或依照音樂演唱要求而變化其形式的,這說明因樂寫詞的燕樂歌辭是詞的壹個源頭。詞的另壹個來源是文人的詩歌。唐代某些樂曲的曲拍聲調與詩尤其是《楊柳枝》等曲調的歌辭,與格律詩並無多少的區別。不過,以詩入曲也有不相合的。為了適應曲調格式、需要做壹定的變動處理,如破句、重疊等。據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釋,在唱這些齊言的歌辭時,還需要加“和聲”、“泛聲”,才能和長短不齊的曲拍相合。這最終導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詞。詩入曲,促成了曲子詞的抒情趨向。從曾入樂的詩歌來看,以五言、七言絕句為多,內容大多是吟詠山水、抒情發誌,或反映朋友情誼、離愁別緒的,這使詞逐漸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點:內容以抒寫日常生活的情感為主,意境比較細巧,表現手法比較委婉,語言比較凝煉精致。 流行於初盛唐期間的民間詞,是詞的萌芽階段。盛唐文人所寫的曲子詞基本上都是整齊的五言、七言形式,個別為長短句。到中唐,文人開始認真地倚聲填詞。元和年間後,文人填詞逐漸增多,詞正式成為壹體。但是,此時文人運用曲調的範圍還比較狹窄,就現存資料看他們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幾個曲調,如《壹七令》、《憶長安》、《調笑》、《三臺》等,不過在在語言上,他們開始引入近體詩的語言,寫來精致凝煉、細膩華美。這樣,文人詩的語言及思想感情便開始滲入詞中,使詞逐漸脫離原來的淳樸真摯、樸素生動但又粗糙簡陋的原始狀態,形成壹種正式的文人文學體裁。到晚唐,溫庭筠的詞以濃艷的色彩、華麗的詞藻、細膩的手法來描繪形象和刻畫心理,形成了壹種香而軟、密而隱的藝術風格。這是文人詞趨於成熟形態的壹個標誌。 詞
溫庭筠之後,寫詞的文人越來越多。到五代十國時期,倚聲填詞更尉為成風。西蜀與南唐二地,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成為詞人匯集的兩大基地。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收集在《花間集》裏。西蜀花間詞人中,以韋莊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詞人中則以李景、李煜、馮延巳最為出色。 詞入宋,發展到鼎盛狀態,成為壹種完全獨立並與詩體相抗衡的文學形式。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壹代文學的重要地位。北宋詞的主流依然是沿襲晚唐五代,吟風弄月,註重詞的抒情性與音樂性,如二晏、張先等。他們刻意求精,使詞的形制更加豐富,詞的語言更加精煉,詞的意境更加深婉,詞的風格更加細膩,特別是使詞的音律更加精美合樂。但北宋還有另壹些詞人,如蘇軾、柳永等,從詞風詞境入手,著意詞體的變革。北宋初年,範仲淹的《漁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筆淋漓,墨濃意酣,詞調慷慨蒼涼,境界開闊悲壯,感情抑郁深沈,揭開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的序幕。之後,蘇軾有意利用詞在語言形式上的某些特點而自由暢達地表現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僅把本來屬於詩歌的“言誌”內容寫到詞中,而且把詩裏已經出現的散文句式、語詞也用在詞裏,使詞的內容更加豐富,也使詞的形式技巧發生了變化。另外,在蘇軾之前,音樂是詞的生命,音樂的特性重於文學的特性,因此協律合樂是填詞的首要條件。蘇軾第壹次使詞從重樂的框框中擺脫出來,使詞與音樂初步分離,使詞首先成為壹種文學體裁,而不僅僅是音樂的附庸,從而使詞在文學史上有了獨立存在的地位。 詞
南渡後的詞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度與方法進行創作,為宋詞的繼續發展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詞是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李清照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生活際遇、思想感情發生了巨變,相應地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也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宋詞人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中期之後,壹代之雄辛棄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詞的又壹個繁榮時期。尤其是辛棄疾,不僅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開禧北伐的失敗,是南宋詞的壹個轉折點。這時詞的創作題材以吟詠日常生活的情懷、流連自然風光為多,情調轉向帶有傷感的恬淡。但這並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的歸復。詞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許多詞人在眾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詩歌及散文的表現手法後,這時又面臨著壹次總結的時機。南宋後期的詞人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雖然比較註意傳統,但同時也對過去各種詞人的各種手法進行了篩選整理,在詞的形式、語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總結。他們的作品雖然氣勢不夠雄大,境界不夠開闊,但對於詞的發展,卻作出了重要貢獻。 元詞上承兩宋的余緒,雖成就難以繼盛,但出現了許多詞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詞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包括出生於元壹統前蒙古時期詞人的創作。此階段的詞人有元好問、陸文圭、張之翰、劉敏中等,由於他們大多有著亡國和戰亂的經歷,所以他們的詞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抒寫懷念故國的黍離之悲,表現由人世變遷引起的荊棘銅駝之感的詞作。第二階段包括出生於元壹統之後到元亡之前詞人的詞作。此階段的詞人有虞集、王旭、張雨、薩都剌、張翥等,他們大抵出生於忽必烈改元之後,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亂,議論行藏出處和企慕半隱半俗的生活,是他們詞作的主要內容。此外,元詞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道士詞,約占總數的七分之壹。這與金元時期新道教的隱修會性質及道士大多與知識分子聯系密切相關。這些詞的成就也不高。總的看,元詞思想藝術俱臻上乘的數量很少,整個創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狀。 明代詞依然處於衰微之中。不過,詞壇上也出現了有壹定影響的詞人,留下了壹些較好的作品。明初之時,劉基、楊基、高啟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詞自成家數,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遺風。明中葉後,詞風日下。楊慎、王世貞、湯顯祖等人多創作,卻都不是當行詞家。楊慎等到人的創作,與樂章多有不諧,實際上已將明詞引上了歧途。此時,詞的創作已漸雕敝。到了明末,由於社會發生變革,才給詞的創作帶來壹線生機。陳子龍、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國。陳子龍的詞托體騷、寓意甚深,早期所作風流絢麗,婀娜韶秀出於剛健之中,後期所作綿邈淒惻,神韻天然而又有不盡風味。他是轉變詞風的第壹人,可算是明詞的大家。 詞經歷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榮,這種變化與時代風氣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傳統習慣上,詞和散曲相比於詩而言都較為輕松,貼近日常生活和鮮活的情感。而詞與散曲相比,又顯得雅壹些,散曲的語言以尖新、淺俗、活潑為勝,接近口語。元、明詞衰,實際是散曲取代了詞的結果。對於性情收斂、愛好雅致趣味的清代文人來說,散曲的語言風格又顯得不合適了。另壹方面,清詩雖然多種風格並存,但從清初開始,重學問和理智化的趨勢就很明顯。這也造成了詩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從其他文體中得到彌補。而詞的興盛,正是對詩的彌補。清初主要的詞人是陳維崧、朱彜尊、納蘭性德。
編輯本段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壹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壹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壹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壹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壹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壹字以外為長調。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並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並不十分清晰。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進約等於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蝶戀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屬於令詞)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壹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壹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壹般運用韻較疏。
編輯本段《康熙字典》記載
《酉集上》《言字部》 ·詞 〔古文〕《唐韻》似茲切《集韻》《韻會》《正韻》詳茲切,音祠。《說文》意內而言外也。《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廣韻》說也。《正韻》言也。《字匯》文也。《公羊傳·昭十壹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為中興之冠。《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說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宏詞登科。《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說。 又《博雅》已也。 又《廣韻》請也,吿也。按《說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聲成文謂之音,此詞直音內之助,聲不出於音,故曰音之內。直言曰言,壹字曰言,此詞皆在句之外為助,故曰言之外。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些,亦詞也。未詳音發為言,言之成文為詞,未可以內外岐之,且詞與兮些各別,非語助例也。字匯勦用韻會舊註,非是。又按說文辭,訟也。辤,不受也。與言詞、文詞之詞各別。今經史以辭為言詞之詞,如《禮·曲禮》,不辭費是也,以辭為辤受之辤,如《論語》與之粟九百辭是也。以辤為文詞之詞,如《楊修傳》絕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書者,不可不辨。[1]
編輯本段相關概念
詞題
前人作詞時加於詞前的題目。詞這種文學體裁初出現時,詞調與詞題基本上是合壹的。後來,詞的內容逐漸與詞調脫離,光有詞調不足以表明該詞的內容,這才另加詞題,這大約從宋代開始。如蘇東坡的《更漏子》(詞調名),外加《送孫巨源》,說明該詞為何而作,這後者就是詞題。
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有壹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壹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壹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壹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壹個格式的若幹變體;有時候,同壹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詞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壹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釵頭鳳》等,都是屬於這壹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壹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壹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壹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壹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壹首《念奴嬌》,第壹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壹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註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壹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壹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還有《滿江紅》《醜奴兒》《賣花聲》......。
編輯本段詞的分別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詞
不分段稱為“單調”,分段稱為“雙調”“三疊”“四疊”。又叫“片”或者“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壹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壹首小令。它很象壹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
編輯本段詞的派別
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周邦彥,吳文英,李清照,納蘭性德, 晏幾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嶽飛,陳亮,陸遊等。(現有雅、俗詞之分)明代徐師把詞的形式概括為:“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婉約,婉轉含蓄之意。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情長。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壹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豪放派的風格特點: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點是題材廣闊。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想詩文壹樣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為能事。
編輯本段詞學名詞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壹種文學體裁。 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雅詞: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艷詞:相對於雅詞而言。 詞
側艷詞:即艷詞。 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 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 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長短句: 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壹個詩體名詞。 詩余: 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後面,加上壹個類目,就稱為“詩余” 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葉:凡詞譜中註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壹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壹部,請檢用詞韻)。 韻:凡詞譜中註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句:凡詞譜中註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豆:凡詞譜中註有豆字者,即壹個字為句的頓逗處,通常又叫壹字豆。又稱“讀”(仍讀作“豆”)。 換:凡詞譜中註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壹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註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壹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後之後,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壹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壹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後之後,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詞
疊: 疊字的意義是重復。故詞家壹般都以壹首詞的下片為疊。 凡詞譜中註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壹,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後前後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闋:壹首詞稱為壹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變:每壹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壹次,接下去便另奏壹曲,這叫做壹變。 遍: “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壹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徧:即遍。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詞壹般分上下兩闋,上闋叫上片,下闋叫下片。 段:與片、遍同義。 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麽:壹首詞的下遍。 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詞
歇拍:即結拍 換頭: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過腔:即換頭。 過:即換頭。 過片:即換頭。 過變:即換頭。 過處:即換頭。 過拍:即換頭。 重頭:壹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雙曳頭: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壹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轉調:壹個曲子,原來屬於某壹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壹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雙調:元明以來,壹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 促拍: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偷聲:壹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 減字:即偷聲。 詞
添字:壹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 攤破:即添字。 大拍: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 近拍: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 近:即近拍。 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大曲:大曲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摘遍:從大曲中摘取其壹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遍:即摘遍。 序:大曲的第壹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歌頭:大曲歌遍之第壹遍,謂之歌頭。 曲破: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 中腔: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壹遍。 填詞: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壹般人則通稱“填詞”。 倚歌:即填詞。 倚聲:即填詞。 填腔: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自制曲:即自度曲。 詞
自度腔:即自度曲。 自過腔: 所謂“過腔”者,是從此壹腔調過入另壹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 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領字: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系作用的字。 詞題:宋以後,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復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給加壹個題目。 詞序:寫在詞牌[或詞牌和詞題]下面的文字,壹般都比較簡短,用來說明寫作的背景、原因等等。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 中調:明人以59字至90字為中調。 長調:明人以91字以上為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