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聯邦(The Russian Federation) 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裏(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居世界第壹位。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東西最長為9000公裏,南北最寬為4000公裏。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裏。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俄羅斯幅員遼闊,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用三色橫長方形平行相連,表示了俄羅斯地理位置上的這壹特點。白、藍、紅三色旗來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間采用的紅、白、藍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被稱為泛斯拉夫顏色。國徽為以雙頭鷹為圖案的盾徽,紅色盾面上有壹只金色的雙頭鷹,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抓著象征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胸前是壹個小盾形,上面是壹名騎士和壹匹白馬。反法西斯勝利日:5月9日(1945年);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國慶日):6月12日;和諧和解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紀念日);憲法日:12日12日。
俄羅斯人口有 1.449億。全國有13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人占82. 95%,主要少數民族有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日耳曼、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裏、哈薩克、奧塞梯、布裏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印古什、圖瓦等。人口分布極不均衡,西部發達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裏52—77人,個別地方達261人,而東北部苔原帶不到1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成分最為復雜,有大約40個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俄語是俄羅斯聯邦全境內的國語,各***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並可與俄語壹起使用。主要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首都莫斯科有人口838. 92萬。平均氣溫:1月-5. 2℃,7月21. 4℃。
簡史:公元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13世紀分裂為眾多封建公國。14~16世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國家——莫斯科大公國合並了東北和西北羅斯。1547年改大公為沙皇之後,推行向外擴張政策。1721年彼得壹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9世紀下半葉廢除農奴制,加速資本主義發展。19世紀末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05年爆發第壹次俄國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建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和國。1922年與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後擴大為由15個加盟***和國組成)。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和國正式改名為俄羅斯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政治:俄羅斯憲法規定俄是***和制的民主聯邦法制國家,確立了總統制的國家領導體制。議會稱聯邦會議,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每屆任期4年。聯邦委員會由每個聯邦主體的立法機關和權力執行機關各壹名代表組成,主要職能是批準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國家杜馬中的壹半按簡單多數原則由全國225個大選區選出,另壹半按比例制原則從各黨派中選舉產生,其主要職能是通過聯邦法律、宣布大赦、同意總統關於政府首腦的任命等。俄聯邦政府是國家權力最高執行機關。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 ,1999年12月31日任俄羅斯代總統,2000年3月當選。近年來,俄羅斯開展全方位外交,以獨聯體為戰略重點,以與西方關系、特別是與歐洲關系為優先,同時加強亞太外交,加大對中、印等亞太大國的借重。其宗旨是積極推動多極化進程,力主重振俄大國地位,突出維護國家利益,著眼點是為俄國內經濟復興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1991年12月27日,中俄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正式建立兩國國家關系。
經濟:俄羅斯是前蘇聯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前蘇聯經濟的基幹部分置於俄羅斯境內,工業部門齊全,成為完整的體系,而且技術設備相對先進。
在蘇聯解體之前,俄羅斯聯邦的國民經濟發展與全蘇壹樣,經歷了壹個由60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長、70-80年代滑坡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退的不斷衰退到危機的演化過程。前蘇聯解體後,俄全盤接受美等西方國家推薦的經改藥方,采取“休克療法”,推行以大規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為核心的激進經濟改革,在財政、貨幣、私有化等領域出現壹系列政策失誤,導致經濟連年下滑。1998年俄爆發金融危機,各項宏觀經濟指標再趨惡化。1999年受盧布貶值和國際市場油價上揚以及普裏馬科夫政府大幅調整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等內外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俄經濟呈現好轉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2000年,普京繼續推行社會經濟穩定政策,拒絕搞“休克療法”和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改革,致力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加緊推行稅制改革,簡化稅種,減輕稅負,促進國內工業復蘇和發展。對外利用國際油價壹度上漲的有利形勢,大搞 “能源外交”,拓展國外市場,俄經濟好轉勢頭進壹步得到鞏固,宏觀經濟指標大幅上揚。2001年俄羅斯經濟延續了去年的強勁反彈勢頭,繼續高歌猛進。據測算,全年的GDP增長率可望達到5.5%(200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有望超過5%的國家只有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三個國家),居世界第三位。政局穩定,農業生產,石油價格的上漲,內需市場不斷擴大。這些跡象表明,俄經濟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開始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俄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預測2002年俄羅斯仍將保持4.5%的增長水平。
俄羅斯聯邦擁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工農業基礎較好。工農業總產值約占原蘇聯的70%。俄羅斯農業生產近幾年來連續下降,但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據重要地位,。
俄羅斯聯邦工業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及化工等重工業為主。軍事工業是俄羅斯機械工業的支柱產業。由於擁有豐富的原料,再加上多年的產業政策傾斜,俄羅斯的重工業非常發達。相反,輕工業的發展卻遠遠不能滿足俄羅斯人民的需要。 俄服務業較發達, 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在經濟轉型期間, 服務業有望繼續發展。
俄羅斯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國是原蘇聯各加盟***和國和東歐各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處於較快的上升趨勢。近些年同中國經濟貿易亦有發展,特別邊境貿易發展較快。
對外關系:普京基本繼承了葉利欽後期的對外戰略方針,即開展全方位外交,以獨聯體為戰略重點,以與西方關系、特別是與歐洲關系為優先,同時加強亞太外交,加大對中、印等亞太大國的借重。普京外交的宗旨是積極推動多極化進程,力主重振俄大國地位,突出維護國家利益,著眼點是為俄國內經濟復興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普京外交強調務實主義和靈活性。
文化:俄羅斯是壹個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的偉大國家。俄羅斯領土跨越歐亞兩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東西方兩種文化。
俄羅斯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大量出版圖書和報刊,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俱樂部等群眾性文化設施。俄羅斯重視對博物館珍品和歷史建築文物的保護,建國以來擴建和新建了許多博物館。俄羅斯的博物館按專業可分為革命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各專業博物館以及其他博物館等。著名的大型革命歷史博物館有俄羅斯中央革命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克裏姆林宮博物館、中央海軍博物館等。較大的藝術館有莫斯科科列季亞克夫國家繪畫陳列館。
俄羅斯的文學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出現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裏、別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馳名的大文豪和作家。
俄羅斯的美術源遠流長,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藝術大師有列維坦列賓、蘇裏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
俄羅斯的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歌劇、交響樂和室內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氣質,奔放豪邁。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有芭蕾舞曲《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交響幻想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有六部交響曲,特別是著名的第三、第四、第六交響曲。
俄羅斯的戲劇藝術體裁和形式多樣,最早出現在宮廷裏,19世紀進入繁榮時期,果戈理的《欽差大臣》等社會戲劇充滿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大師。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是19世紀50年代以後俄羅斯文壇眾多的戲劇作家中最傑出的代表,被稱為“俄羅斯戲劇之父”。
俄羅斯的馬戲團在俄羅斯也很受人們的歡迎,馬戲團團員訓練有素,技藝精湛。
俄羅斯最豪華的歌劇院是莫斯科大劇院和聖彼得堡的基洛夫歌劇院。
俄羅斯人有卓越的民間藝術。實用裝飾藝術有金屬、獸骨和石頭的藝術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畫、刺繡、帶花紋的紡織品、花邊編織等。最有名的工藝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盤等木制品。
俄羅斯的電影、電視和廣播發展迅速。俄羅斯電影事業比較發達,又是壹種重要的娛樂形式。《列寧在十月》、《靜靜的頓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等壹批優秀影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羅斯是體育強國,俄羅斯人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有國際象棋、足球、滑雪、滑冰等。國際象棋在俄羅斯有悠久的歷史。足球運動更是吸引了無數的男女為之著迷。
在俄聯邦的公***交通工具上和其它公***場所禁止吸煙。城市公交車輛實行無人售票。乘坐公交車輛需預先購買車票、月票或臨時向司機購買車票。乘坐出租汽車需預先與司機談價錢(俄羅斯的出租車不開發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為早上7:30-9:30,下午4:00-6:00。
大部分俄羅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時間才去餐館。遇有喜慶或舉辦婚禮時,俄羅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館舉行,由邀請人付費。朋友聚會壹般在家庭環境下進行。客人通常都帶給主人小禮品(蛋糕、酒)和鮮花。 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通常以現金付費。信用卡的付款方式雖然存在,但流行範圍很小。使用信用卡的壹般是外國人和壹些有錢的俄羅斯人(不超過1%)。
名勝:克裏姆林宮(Kremlin)在莫斯科市中心,瀕莫斯科河,曾為莫斯科公國和18世紀以前的沙皇皇宮。“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為蘇聯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始建於1156年,初為木墻,後屢經擴建,至19世紀40年代建大克裏姆林宮,為壹古老建築群,主要有大克裏姆林宮、多宮、聖母九天教堂、參議院大廈、伊凡大帝鐘樓等。宮內塔樓中最宏偉的有斯巴達克、 尼古拉、特羅伊茨克、保羅維茨、沃多夫茲沃德等塔樓,1937年,在塔樓上裝置五角紅寶石星。
彼得大帝夏宮(Peter the Great's Summer Palace)位於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距聖彼得堡市約30公裏,占地近千公頃,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夏宮是聖彼得堡的早期建築。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其外貌簡樸莊重,內部裝飾華貴。當時的許多大型舞會、宮廷慶典等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來此度夏。1934年以後,夏宮辟為民俗史博物館。如今,夏宮已成為包括18世紀和19世紀宮殿花園的建築群,由於它的建築豪華壯麗,夏宮因而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夏宮的主要代表性建築是壹座雙層樓的宮殿,當年彼得大帝住在壹樓,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壹世(彼得大帝的第二個妻子)住在二樓,樓上裝飾極為華麗,舞廳的圓柱之間,都以威尼斯的鏡子作裝飾。
冬宮(Winter Palace)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為俄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為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奇博物館的壹部分。它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羅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與美國的大都會、法國的盧浮宮並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冬宮初建於1754年,1762年完工,1837年壹場大火將其焚毀,1838年—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冬宮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修復,由著名建築師拉斯特列裏設計。冬宮是壹座蔚藍色與白色相間的建築,高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整座建築占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逾4.6萬平方米。宮內有廳室1057間,門1886座,窗1945個。冬宮的亞歷山大柱於1830-1839年建成,以紀念1812年亞歷山大壹世率俄軍戰勝拿破侖軍隊這壹偉績。19世紀中葉,當時的俄國有壹項特別的法律規定,聖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築物,除教堂外,都要低於冬宮。冬宮內珍玩收藏極其豐富且價值連城。18世紀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創建了“奇珍樓”,並專門從德國購進225幅名畫,藏於樓內,並將奇珍樓稱之為“艾爾米塔奇”(隱宮)。如今,在冬宮寬敞明亮的展廳裏,***有各類文物270萬件,其中繪畫約1.5萬幅,雕塑約1.2萬件,版畫和素描約62萬幅,出土文物約60萬件,實用藝術品26萬件,錢幣和紀念章約100萬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東方民族文化與藝術、俄羅斯文化、西歐藝術史、錢幣、工藝7個部分,並按地域、年代順序陳列在350多間展廳裏,展覽線路加起來有30公裏長,因而有世界最長藝廊之稱。曾有人統計,遊人如果對冬宮裏的每件藏品都看上壹分鐘,則需要8年的時間才能欣賞完整個冬宮。
斯莫爾尼宮(Smolny)位於聖彼得堡市,是壹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建築。建於1806—1808年,原為貴族女子學院。“斯莫爾尼”壹詞來自俄語“瀝青”,因當時彼得大帝在位時,這壹帶屬於瀝青廠。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黨軍事革命委員會設在這裏,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7日,列寧在斯莫爾尼會議大廳發表對俄國公民的號召書,宣布壹切政權歸蘇維埃。斯莫爾尼宮正面長220米,主體建築的兩翼伸出,每翼各長40米,組成宮中的主要庭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在正門增建8根壯麗的圓柱和7個拱形門廊。使整座建築顯得勻稱大方。遠遠望去,斯莫爾尼宮與壹側富麗堂皇的巴羅克式的斯莫爾尼修道院渾為壹體,形成巧妙完美的組合。人們習稱為斯莫爾尼建築群。
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大劇院(簡稱大劇院,Bolshoi Theatre of Russia)始建於1776年,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劇院,坐落在莫斯科斯維爾德洛夫廣場上。1780年劇院改址到彼得羅夫大街上壹所新建的石造劇院裏,稱彼得羅夫劇院,1805年劇院被焚毀。1824年,天才建築師博韋在石造劇院的原址修建了新劇院,稱大彼得羅夫劇院,簡稱大劇院,翌年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1853年,大劇院又遭受火災,1855—1856年重新修復,略加改建,成為19世紀中葉俄羅斯建築藝術的典範,也是歐洲最大的劇院之壹,並於1919年起成為國立示範大劇院。它的建築既雄偉壯麗,又樸素典雅,內部設備完善,具有極佳的音響效果。劇場呈橢圓形,正面是大舞臺,高達18米,臺前是深深的樂池,中間是壹排排的觀眾席。其他三面是貼墻的包廂,總***五層,高21米。總統包廂在二層正中央,還有兩個貴賓包廂設在舞臺的左右兩側。包廂裏放著幾把鎏金包緞椅子,平時只供觀賞。劇場可容納2200名觀眾,整個內部裝飾完全是宮廷式的,僅房頂的那個大吊燈就把壹萬三千塊水晶和無數小燭臺照得閃閃發光。
普希金廣場(Pushkin Square)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舊稱苦行廣場,因舊時廣場上建有苦行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為紀念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當時的蘇聯政府把苦行廣場改名為普希金廣場。廣場上聳立著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銅紀念像。這座紀念像於1860年預定建在沙皇村,擬在普希金讀書的中學成立50周年紀念日揭幕,後來改移建在莫斯科。紀念像采用了後來獲“超等藝術家”稱號的雕刻師奧佩庫申的設計。1880年7月18日,紀念像舉行揭幕儀式。紀念像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壹首詩,詩曰:“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並且還為那些蹇滯的人們,祈求過憐憫和同情。”廣場上有個小花園,園中有花崗石臺階、紅色大理石噴泉、飾燈等,景色優美。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Aurora Crusier)原為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1917年艦上的官兵在彼得堡投身於十月革命,炮轟冬宮,宣告了偉大十月革命的開始。“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在羅馬神話中,“阿芙樂爾”是司晨女神,她喚醒人們,送來曙光。該艦長124米,寬16.8米,1903年編入現役,1905年5月參加過對馬海戰。1717年10月24日(公歷11月6日)艦上全體官兵執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將軍艦開到尼古拉耶夫橋畔(施米特中尉橋)。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上午10時,列寧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起草《告俄國公民書》,在“阿芙樂爾號”上向全國廣播,爾後,巡洋艦以其向冬宮轟擊的炮聲,揭開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序幕。1923年,該艦改為練習艦。蘇聯衛國戰爭中,該艦自沈於港灣中,後被打撈上來,1944年修復。1948年該艦被辟為軍艦博物館,永久性地固定在涅瓦河上。
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下鐵路系統之壹,它壹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享有“地下的藝術殿堂”之美稱。1935年5月15日,蘇聯政府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正式開通莫斯科地鐵。其建設工程耗時僅3年,壹期工程建了兩條線。第壹條線路從索科爾尼基公園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廣場,***13站,長11.6公裏。後來又建成3條、4條線,到1943年5條線全部通車,40年代末出現了把各條線穿起來的環線地鐵。如今,莫斯科地鐵全長220多公裏,其布局與地面的布局壹致,呈輻射及環行線路。地鐵總***有9條線,包括8條輻射線和1條環行線,全長300公裏,有150個站臺,4000列地鐵列車在地鐵線上運行,有5000多節車廂。地鐵每天平均開8500多次列車,擔負全市客運量的45%,每天運送的乘客達900多萬人次。地鐵運行速度很快,時速最高達90公裏。地鐵站的建築造型各異、華麗典雅。每個車站都由國內著名建築師設計,鋪設的大理石就有幾十種,並廣泛采用大理石、馬賽克、花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裝飾出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大型壁畫及各種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種別致的燈飾,像富麗堂皇的宮殿,讓人完全沒有置身地下的感覺,其中壹些作品美妙絕倫,令人流連忘返。地鐵車廂除頂燈外,還設計了便於讀書看報的局部光源,在車廂門口安裝了報站名用的電子顯示屏。地鐵站除根據民族特點建造外,還以名人、歷史事跡、政治事件為主題而建造。
阿爾巴特街(Arbat Street)是莫斯科市中心的壹條著名步行街,緊鄰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象征之壹。著名詩人普希金從1830年起居住在這條大街上,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爾巴特街53號。阿爾巴特街曾是藝人和畫家薈萃的天堂,保存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阿爾巴特街的小店鋪壹家挨壹家,商品種類極其繁多,如暖和的護耳皮帽,精心編制的大草鞋,琳瑯滿目的耳環、墜子,各種古怪的護身符,別致的小包,印有明星頭像的T恤衫,年代久遠的宣傳畫,偽造的證件,古董,雕塑,繪有俄羅斯歷屆領導人形象的玩偶套人......街頭作畫的藝人是阿爾巴特街上壹道不滅的風景。
歷史名人:彼得大帝(1672-1725年):俄羅斯帝國的皇帝。1682年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亞手裏。1689年平定索菲亞發動的宮廷政變,親自執政,稱彼得壹世。1697年隨“高級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回國後進行全面改革,力圖改變俄國落後狀況。同時,為了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進行長達二十壹年的“北方戰爭”,於1721年擊敗瑞典。同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是俄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原為德意誌壹公爵之女,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參加宮廷政變,登上皇位。她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裏木汗國並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
普希金(1799--1837):傑出的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著述豐富。出身於莫斯科壹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有很多藏書,叔父又是名詩人,當時俄國的壹些文化名流是他們家的座上客。《普希金全集》多達17卷。他的詩歌《自由頌》、《鄉村》、《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對沙皇專制的思想。代表作是關於普加喬夫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17年,普希金從皇村學校畢業,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職。這個時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躍。他寫了壹些歌頌自由、反對專制的詩篇(《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1818;《鄉村》,1819,等)。1820年,普希金發表了他的第壹部敘事詩《魯斯蘭·柳德米拉》,這是根據民間傳說寫成的,含有民主主義精神。普希金的聲望和影響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決定讓他到南方去當差,這實際上是壹次變相的政治流放。在那裏,普希金寫了熱情浪漫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1)、《強盜兄弟》(1822,未完成)、《茨岡》(1824),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沈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表達了詩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緒。1830年,普希金的作品多,他寫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最後兩章、《別爾金小說集》(5個短篇)、四個小悲劇(《吝嗇的騎士》、《莫紮特和沙萊裏》、《石客》、《瘟疫流行時的宴會》)、長詩《柯洛姆納的小屋》、歷史諷刺故事《牧師和他的工人巴爾達的故事》,還有近30首抒情詩和壹些時論性的文章。30年代的普希金,創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對他的迫害活動也在加緊進行。當時,壹個逃亡到俄國的法國貴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給詩人和他的朋友們寫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只好與丹特士進行決鬥。1837年2月,普希金在彼得堡因決鬥腹部受重傷去世。普希金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他繼承了古代俄國文學的優秀傳統並大大發展了它。在俄羅斯文學中,他為現實主義奪得了主導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國社會的壹面鏡子。在各種文學體裁上(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童話)普希金也為後人提供了優秀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