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詩歌語言,可從語言內容、語言風格、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依照詩詞鑒賞家的觀點,就是要註意“表情達意之美,語言特色之美、表達效果之美”。
壹、語言內容
(壹)從內容的角度分析,詩歌語言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征語言、典故語言。
1、意象語言(詞語):諸如松、竹、梅、菊壹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壹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蔔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庾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2、情感語言(詞語):“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裏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淒涼、意緒的消沈。
3、象征語言(詩句):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有壹定的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後遊》),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典故語言(詞語或詩句):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屍子》卷下:“(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於歷史典故,這方面需要學生平時加強課外閱讀,積累歷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
(二)從語法角度分析,要關註數量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成功的煉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壹起的。煉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於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煉字有壹定的規律可循。如:
①五言煉第二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②五言煉第三字:“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③五言煉第五字:“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④五言煉第二第五字:“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⑤七言煉第二字:“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裏情。”⑥七言煉第五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⑦七言煉第七字:“青楓江上孤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⑧七言煉第二第五字:“雪霽山門迎瑞日,雲開水殿候飛龍。”“魚含月影隨雲動,鳥吐花聲寄樹閑。”
從大的範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有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數量詞
例? 庾信《小園賦》中的“壹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
2、名詞:壹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壹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壹雁度南樓”,遊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孤雁從南樓飛過,淒哀的鳴叫,使鄉愁更加上壹層“雁歸人未歸”的感傷。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3、動詞
例?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頸聯,對仗工整,意境優美,野竹與雲氣相接,這本是壹幅靜景,但詩人用了壹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它使人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雲霧,不斷從野竹稍頭飄過的情景。壹線泉水,淩空飛瀉,這本來是壹幅動景,然而詩人用壹個“掛”字,就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圖景。
4、形容詞
例? 王維《觀獵》第三、四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有四個主謂短語,“枯”“疾”“盡”“輕”,都是謂語。“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5、副詞
在古典詩詞中,副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