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低見牛羊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鮮卑族人,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元稹的的詩作,言淺意哀,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中最為人熟知和膾炙人口的當屬他的《離思五首其四》。
離思五首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愛戀。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來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尤其是前兩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備受世人激賞。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比喻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已經不放在眼裏。這兩句詩還被簡化為成語“曾經滄海”,廣泛使用。
除卻巫山不是雲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匈奴族人,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天寶時名士,擅畫山水,工詩,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其《夜月》、《春怨》、《新春》、《采蓮曲》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其中《月夜》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詩寫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靜,月光斜照著半邊庭院;北鬥星和南鬥星橫斜著,天將亮了。低微唧唧的蟲鳴聲,第壹次透進了綠色的窗紗,春意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詩的前兩句寫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感覺到春天的氣息。以"蟲聲新透綠窗紗"來表達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傳神,讀來親切有味,境界全出。
蟲聲新透綠窗紗
蕭觀音(1040年-1075年),契丹族,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第壹任皇後,遼代著名女詩人。她被遼道宗譽為女中才子。據傳蕭觀音因諫阻遼道宗單騎馳獵被疏遠,心情孤寂苦悶。因此,寫下《懷古》壹詩,不久即被誣陷賜死。
懷古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
惟有知情壹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元好問(1190年-1257年)鮮卑族人,據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後代。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被尊為“北方文雄”“壹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他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莫過於人人傳唱的《摸魚兒雁丘詞》。
曾窺飛燕入昭陽
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壹曲淒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詩人馳騁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描繪,再加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托,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壹曲淒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悲歌,是為中國古代歌頌忠貞愛情的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