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長相思的詩意

長相思的詩意

白話譯文:

跋山涉水走過壹程又壹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長相思》是清朝納蘭性德寫得,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壹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詞寫於康熙二十壹(1682)年,時值伴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當時納蘭性德年僅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松,似乎是有心無力之狀。

賞析

詞作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紮,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

“山壹程,水壹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壹程又壹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壹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裏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壹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