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十五元宵節關於燈盞的詩句

十五元宵節關於燈盞的詩句

1.關於元宵節看燈的詩句.諺語

鸚鵡曲·夷門懷古,元代:馮子振。人生只合梁園住,快活煞幾個白頭父。指他家五輩風流,睡足胭脂坡雨。說宣和錦片繁華,輦路看元宵去。馬行街直轉州橋,相國寺燈樓幾處。

人生能居住在開封古城,真是壹大幸事,妳看那幾位白發老頭,談笑風生,快樂何似。他們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過慣了京城的安穩日子。老頭兒們閑話起宋徽宗宣和年間,汴京城花團錦簇,繁華之至。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2.元宵節賞燈詩句

1、“壹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2、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3、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4、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5、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6、宋代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7、範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8、大詞人辛棄疾曾有壹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9、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10、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11、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12、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裏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有關燈盞的詩句

約克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

今夕復何夕,***此燈燭光。(杜甫)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

孤燈寒照雨,愧君相見頻 (司空曙)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惟憐壹燈影,萬裏眼中明(錢起)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白居易)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歸(白居易)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糙射覆蠟燈紅。(李商隱)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4.關於元宵賞燈的詩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

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

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

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誇。

文士皆賦詩壹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禦史崔液為絕唱。”

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壹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壹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於是說:滴漏箭壺,妳不要這樣壹聲比壹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麽快,今夜的城門要壹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

吃過晚飯,打扮壹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湧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贊嘆著。

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 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

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 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壹語道盡。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後,人們忙著拜節、賀年,雖然新衣美食,娛樂遊賞的活動卻比較少;元宵節則將這種沈悶的氣氛打破,把新正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壹直綿延不絕地與昊昊天穹連成壹片,遠處的( 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

為這節日增光添彩的,當然還少不了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

5.關於元宵節的詩句

1、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元宵有感》

2、元宵爭看采蓮船,瑪香車拾墜鈿。《詩日》 鉑石

3、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4、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鷓鴣天:元宵》東方駿

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穮李,行歌盡落梅。語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6、滿城燈市蕩春煙,月沈沈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元矽無月》丘逢甲

7、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 劉克莊

8、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9、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滿簾花影月三五,-碗湯圓情萬千。《元宵夜思兒》

10、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11、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壹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關於元宵節的詩句

1、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沈沈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元夕無月》丘逢甲

2、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劉克莊

3、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4、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滿簾花影月三五,壹碗湯圓情萬千。《元宵夜思兒》

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6、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

7.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古詩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沈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錦裏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聽元宵,往歲喧嘩,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壹點塵隨馬。——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裏月明燈火稀。——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元好問《京都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