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壹生力推變法,兩次受到重用,意氣風發之際又遭遇保守派打壓,可謂大起大落,如果不能在這樣的風雲變幻中保持壹顆超然的心態,是無法面對這種變故的。
王安石的女兒非常有才華,成年後遠嫁他鄉,非常思念家親眷屬,憂懷之中,便寄詩壹首寄給父親以表相思之苦,其中有兩句:極目江山千裏恨,依前和淚看黃花。
王安石收到詩後,於戚戚然中便親手抄寫《大佛頂首楞嚴經》壹部,寄給愛女,勉勵她放下心中的悲戚和掛懷,能從佛法中了達諸緣之如夢如幻,領悟並接受世間如夢幻泡影的無常,生離死別是緣起如幻的真相,期待女兒在精神上以楞嚴經的究竟了義智慧,化思念為修證佛法的動力,體悟楞嚴之智,從世間的憂悲苦惱中超越解脫出來。
並且,寫下了著名《和詩贈女》壹首:青燈壹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
這首詩示現了壹段父親引導女兒入佛知見的真實、感人故事。讓愛女在佛法的大智慧中,找到最徹底、最究竟的、最圓滿的終極歸宿。王安石此舉堪稱是古今為人父者中的大智慧者,對子女真正徹底的愛護與教育,尤為可貴,很值得當代人深思和借鑒!
同樣是宋朝的壹位無門慧開禪師曾有壹段公案,基於此公案作詩《頌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教導世人,四季有四季的美好,不要在冬天懷念春日的百花,不要在夏日懷念冬日的白雪,放下閑事,體會當下的美好,那麽每壹天都是好時光。
佛教對人的教化,不僅僅是向善,還有讓自己學會放下,這恰恰是當下許多在事業上打拼的中青年人所需要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會幸福感多壹些,煩惱少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