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簡答題嵇康詩歌的特點.

簡答題嵇康詩歌的特點.

嵇康的詩歌創作,據戴明揚《嵇康集校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嵇康現存詩歌五十余首.形式有四言、五言、六言、雜言等等.詩體多樣,取材廣泛.其中以四言詩成就最高.嵇康的四言詩現存《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1〕、《四言詩》十壹首、《代秋胡歌詩》七首、《幽憤詩》壹首、《詩》壹首.何焯《文選評》曰:“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於潘、陸也.”“叔夜送人從軍軍詩至十八首,以開晉、宋四言之門戶.然雄辭彩語,錯互其間,未令人厭.”〔2〕超塵脫俗,沖懷曠遠;其五言詩,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時代所限,不能為漢音之古樸,而復少魏響之群妍,所緣漸淪而下也.”〔3〕多寫其鄙棄世俗、回歸自然、高蹈隱逸之誌.

中國詩歌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種形式,自漢魏以來五言和七言興盛,然四言則主要以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為代表.四言詩歌並沒有得到長期延續性發展,到正始時期,五言詩進壹步發展.“魏晉時期,五言詩占有優勢.除曹操、曹植、嵇康、陶淵明等數人以外,擅長四言詩的使人極少.嵇康與曹操並駕齊驅,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四言詩人.”〔4〕在此種時代潮流之下,嵇康為何秉承《詩經》傳統偏愛四言,他不是反對司馬氏集團的傳統名教,越禮而行的人嗎?何以如此呢?《文心雕龍》評價嵇康詩歌:“嵇誌清峻”,“清峻”二字正好說明嵇康的整體詩歌特點和藝術風格,嵇康性直剛烈,而又尚奇好俠.故詩歌必然峻切.這樣的藝術風格似乎更能直切的表達嵇的思想感情,更加直露的反映其對政治的態度.“簡約嚴明,文約易廣”的四言詩歌特點正好與這種“清峻”的藝術風格相吻合.嵇康四言詩歌秉承《詩經》的寫作傳統和寫作手法並予以創新,他的作品壹方面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特點,如措辭、章法、比興等都有明顯學習《詩經》

的跡象,另壹方面又有創新,他的四言運筆疏朗,色彩鮮明,圓通自如,狀物敘事,呈現出新的面貌.在嵇康的《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中有這樣兩首:

鴛鴦於飛.肅肅其羽.朝遊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遊容與.(《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壹)

鴛鴦於飛.嘯侶命儔.朝遊高原.夕宿中洲.交頸振翼.容與清流.咀嚼蘭蕙.俛仰優遊.(《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二)

用簡明暢快的四言勾勒出生動鮮明的畫面.在《詩經》中的作品多用比興,然而比興只是手段,是為了引起主題,詩旨才是關鍵.然而,嵇康的上述兩篇創作,通篇皆是描寫之辭,刻畫禽鳥優遊俯仰之狀,仿佛正在展開的畫卷,卻無壹語涉及詩人的本意.這在傳統的四言詩歌中式很少見的.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論四言之風格雲:“四眼正體,則雅潤為本”,“平子得其雅,叔夜得其潤”.〔5〕正如所說,嵇康的四言註重“音律和諧”,“和諧”則顯“圓潤”.不刻意的去描繪“典雅”,卻在其描寫“圓潤”“和諧”的措辭用字上,表現出“雅”的壹面.典雅的環境,令我們直接想到的就是和諧的音律.而和諧的音律,所表現出來的必然已經有典雅的意境在裏面.這種語言風格特點確有嵇康“清峻”之特色.

嵇康的詩,“頗似魏文.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然托諭清遠,良有鑒裁,亦未失高流矣.”〔6〕關於嵇康的詩,後人大都以壹個“峻”字來評價.著名的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明詩》篇中說道:“唯嵇誌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7〕劉勰認為嵇康的作品風格是“清峻”,在《體性》篇中劉勰道:“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清人劉熙載在《藝概》卷二《詩概》中說:“叔夜之詩峻烈,嗣宗之詩曠逸.”〔8〕“清峻”與“峻切”、“峻烈”都是壹個意思,“峻”原意是高峭,與其它詞連用,或用其原意,或引申為嚴刻.“清者,清遠;峻者,峻潔、崇高”〔9〕其詩歌抒情方式亦是如此婞直,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價說:“叔夜婞直,所觸既形,集中諸篇,多抒感憤,招禍之故,乃亦緣茲.夫盡言刺譏,壹覽易識,在平時尤不可,況猜忌如仲達父子者哉!”〔10〕 嵇康詩歌筆試飛動、蘊藉流轉、飛動自如、文法高妙、氣勢昂揚、清麗深刻.我們看《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八首》的其中兩首詩:

良馬既閉,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淩厲中原,顧盼生姿.(《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九)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臯,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十四)  

《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八首》是嵇康在送哥哥嵇喜從軍之時所寫,詩表面上是在描寫想象中的哥哥的軍旅生活,戎馬騎射、遊獵彈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實際上寫的則是自己的生活情趣.“風馳電逝,躡景追飛.淩厲中原,顧盼生姿.”氣勢昂揚,清麗深刻.“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語言自然天成,形象而又傳神.灑脫自然、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正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寫照,也向來是人們所稱道的妙句.

在嵇康的詩歌中“遊”字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以《代秋胡歌詩七首》、《 幽憤詩》、《 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 四言詩十壹首》、《 五言贈秀才詩》、《 答二郭詩三首》、《 酒會詩》、《 與阮德如詩》、《 述誌詩二首 》、《五言詩三首》來統計,“遊”字***出現28次,為何嵇康情有獨鐘於“遊”字?我們知道,《莊子》中有“逍遙遊”,嵇康的“遊”是否與莊子的“逍遙遊”的“遊”相同呢?這個字的屢屢出現又代表了什麽含義呢?

我們知道,嵇康對老莊思想是有繼承的.《莊子》中的“逍遙遊”是莊子的核心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11〕《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恒的精神世界.嵇康繼承了《莊子》的這種境界,“遊”是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恒的精神世界,是對“自由”無所限制、無所拘束的追求.嵇康繼承老、莊之學之外,他的個性和人生經歷也是壹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嵇康少孤,母親和兄長把它撫養長大,自然缺少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束縛,形成了壹種率性自然、天縱曠放的個性.他的這種個性與老莊思想不謀而合.他“長而好老莊之業,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常采禦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與懷抱之中”.〔12〕長大之後好老莊之學,曠達任放,反對名教禮法,在《與山巨源絕交書》言“老子莊子,吾之師也.”又雲:“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功其過.又讀《莊》、《老》,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13〕向秀稱“嵇誌遠而疏”〔14〕 也正是這種遠離世俗、翛然物外的玄遠之心的要求,使嵇康以莊學為階梯,來表達自己得人生理想和目標.

嵇康思想的源頭是老莊的人生哲學.老莊哲學所倡導的是絕聖棄智、適情任性、與束縛個人思想的傳統禮教相抗衡.追求脫離現實,但又離不開現實.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有理想,然而理想的基礎確是現實生活.老莊的人生哲學是矛盾的.老莊哲學解決這對矛盾的方法是:避世遁世、歸隱山林.這只是壹種痛苦的逃避.莊子在《逍遙遊》中所闡釋的自己所追求的個體自由“逍遙遊”是壹個虛幻的精神世界,是通過“心齋”

“坐忘”來實現的,在現實世界中個體是獨立的.而嵇康的“遊”是與現實生活有所關聯的,他抨擊社會黑暗、禮教的虛偽,追求的是個體的“自由”而不是“獨立”.莊子逍遙遊是指無所依從、絕對自由地似鯤鵬般展翅翺翔在永恒的精神世界.莊子壹方面認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壹方面認為,“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壹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沈濁.在這種矛盾心理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翺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脫.嵇康的“遊”繼承了莊子的“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恒的精神世界”這壹點.在他的詩歌中所出現的也正是這種逍遙遊之“遊”.所不同的是莊子是無法施展抱負,而嵇康是不屑於去做.在這點上阮籍與莊子有所相同,都是壯誌難酬.但是嵇康是“眾人皆醉我獨醒”般的“逍遙”的對待人生.

嵇康的逍遙遊之“遊”是在繼承莊子的前提下,進壹步的發揮.使它成為自己所追求的的人生境界,嵇康去實踐這種人生境界,在作品中表現這種境界.而莊子只是在他的思想有了這種境界,並沒有去實踐.莊子更多的是繼承老子的“無為”思想,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嵇康繼承莊子,更多的表現是嵇康以莊子的“逍遙遊”這壹境界為階梯,使之更進壹步.嵇康的“遊”是實實在在的不受約束、任情而馳、優容遊與的精神追求,是淡薄自然的生活的生命欲望,是竭力追求壹種超凡脫俗、如詩如畫般的寧靜人生.嵇康的遊仙詩之“遊”是嵇康苦索“遊”之境界的必然產物.嵇康“求仙問道”“服食藥石”以求成仙得道,“仙”具體化是神仙,但卻代表著“遊”的境界.“遊仙”的最終目標卻是“遊萬物而任自然”的人生理想目標.這是他對生命的終極目標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