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林中路》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壹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壹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呵,留下壹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壹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壹條
從此決定了我壹生的道路
擴展資料:
《林中路》,以這樣的書名,聽來總不像壹本哲學書,而倒像壹本散文集或詩歌集。的確,它不是壹本“嚴格的”哲學著作。在此所謂“嚴格的”,確切地講,應是“通常的”,或“傳統的”。人們所熟悉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正經面孔,在海德格爾這本《林中路》中是沒有的。
今天我們似乎已經可以說,這是壹本“反哲學的哲學著作”。它在當代西方的(海德格爾之後的)後現代的思想中有其位置。要說嚴格性,《林中路》具有它自身的嚴格性,而它的這種嚴格性斷不是傳統“哲學”所要求的嚴格性,毋寧說,是“思”的嚴格性了。
《林中路》壹書,正是海德格爾在那個人類命運的非常時期的思想結晶。該書收集了作者在30.40年代創作的六篇重要文章。這些文章初看起來是很難以統壹的。而這也可說是本書的壹個特點,正如本書書名所標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歸。
從內容上看,本書幾乎包含了趨於成熟的後期海德格爾思想的所有方面。舉其要者,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方面,乃是海德格爾圍繞“存在之真理”(Wahrheit des Seins)問題對藝術和詩的本質的沈思。這主要可見於本書中的《藝術作品的本源》和《詩人何為?》兩文。
此兩文已成為當代西方詩學(美學)領域的名篇而備受關註。而從中傳達出來的海德格爾關於藝術(詩)的主張,實際上很難歸諸西方傳統美學或詩學的範疇了。
百度百科-林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