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麽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麽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鬥場面
本詩戰鬥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壹部分描寫戰鬥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死抗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采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鬥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鬥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采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鬥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采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壹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莊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采用了質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壹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