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糧食的詩句解釋

關於糧食的詩句解釋

1.古人說的關於珍惜糧食的話或詩句及意思

《觀刈麥》白居易 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江上漁者》範仲淹 宋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

出入風波裏。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用純

勤儉的美德猶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盛開富有的花,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現代格言]

吃盡芋頭粥,享盡天下福。

吃別人的東西出汗,吃自己的東西出眼淚。

千重紗,萬重紗,不如壹層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還多。

手裏沒有米,吃雞雞不理。

賊偷三遍不會窮,火燒壹遍也會光。

飽時省壹口,餓時得壹鬥。

裁縫不落(貪)布,老板娘子沒有褲。 裁縫衣破沒布補,木匠屋下沒凳坐。望采納

2.關於節儉珍惜糧食的詩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知辛苦!

意思:誰知道我們盤中的糧食,它們粒粒都凝聚著農民的辛苦.

出處: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道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專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屬,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3.勸人愛惜糧食的詩句有哪些

勸人愛惜糧食的詩句有如下這些:

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紳《憫農》詩。意思如下: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出自明、清時期的朱柏廬《治家格言》。意思是說:吃每壹碗粥、每壹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裏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語出自唐代李商隱的《詠史二首·其二》。

全詩文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詩詞大意為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為什麽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麽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裏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的猛蛇。有幾人曾經親耳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天長地久,只有在蒼梧對著翠綠的華蓋哭泣份兒。這首詩的第壹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直接點題,是說回顧以往的朝代,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腐敗會使國家滅亡,提出了壹切政權成敗的關鍵。

4.勸人愛惜糧食的詩句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君子以儉德辟難。

《憫農》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漁者》北宋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壹葉舟,出入風波裏。

三國時期諸葛亮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糧食的詩句(二)

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北宋司馬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明薛瑄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清朱用純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節約糧食的詩句(三)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君子以儉德辟難。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積雨輞川莊作唐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度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5.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壹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憫農二首》,題壹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采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6.愛惜糧食的詩句

憫農 李 紳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 李 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觀刈麥》白居易 唐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江上漁者》範仲淹 宋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壹葉舟,出入風波裏.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用純 勤儉的美德猶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盛開富有的花,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現代格言]吃盡芋頭粥,享盡天下福. 吃別人的東西出汗,吃自己的東西出眼淚. 千重紗,萬重紗,不如壹層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還多. 手裏沒有米,吃雞雞不理. 賊偷三遍不會窮,火燒壹遍也會光. 飽時省壹口,餓時得壹鬥. 裁縫不落(貪)布,老板娘子沒有褲. 0 裁縫衣破沒布補,木匠屋下沒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