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問題來了:秦始皇每天在鹹陽城裏吃吃喝喝,除了吃龍肉、鹿肉、虎肉、牛羊肉、長生不老藥等等山珍海味之外,還會吃哪些蔬果食物呢?
黃瓜、南瓜、萵筍、蘿蔔、辣椒、香菜、玉米、土豆、番薯、白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先梳理下中國古代的傳統蔬菜。
在《黃帝內經》“五谷為養,五蔬為充,五果為助”這句話,其中五蔬為:五蔬:葵、藿、薤、蔥、韭,說明在先秦時期,這五種蔬菜是最常見最常食用的蔬菜了。
葵:葵菜,在《國風》中有記載,為百菜之主,本豐而耐旱,不拘土地肥瘠皆能生長,具有很高的產量。到明代李時珍《本才綱目》中記載: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種之者頗鮮。可見在明朝後期,葵菜已經漸漸退出餐桌了,到今天,食用者就更少了。
藿:《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藿為豆苗的葉子,古代常以藿食者借指平民,說明在古代,藿雖然口感粗劣卻是平民階層常食用之蔬菜,到如今,已極少拿來當菜吃了,也退出了餐桌。
薤(xiè):有很多名字,如藠頭,蕎頭,小蒜、野韭等,在古代商周時期已有種植與食用的記錄了,目前依舊有許多人喜愛吃,炒制、腌制所在多有,很多時候在超市都能看到。
韭:我國培育極早,在《詩經》中便有"獻羔祭韭"的詩句,禮記》也說,庶人春薦韭,配以卵,說明在古代,已經有雞蛋炒韭菜這個菜式了。
當然現在韭菜最常見的地方,壹個是在燒烤攤,另壹個便是股市了--畢竟韭菜只要種壹次,就可以割了又長,長了又割,無窮盡也。
蔥:蔥在古代蔬菜中獨成壹屬,現在基本是作為廚房裏常用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了。
菘:為白菜,《埤雅》有雲:菘性隆冬不雕,四時長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在先秦時期白菜已經是常用蔬菜之壹了,隔壁小鄰居的韓國泡菜,主要原料就是白菜,而韓國泡菜在2013年申遺成功,假如以小鄰居的歷史小本本來算,白菜在東亞的食用歷史,打個五折也得有5000年歷史了。
大豆:原產中國,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各地。做為黃豆原產地國,在我國種植黃豆的歷史時間十分久遠,我國的黃豆以前聞名世界,能夠說,黃豆是在我國關鍵的糧食作物,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性擁有關鍵實際意義。
冬瓜:秦漢時的《神農本草經》就有冬瓜栽培的記載,其栽培歷史至少有二千多年。
芥藍:屬壹年生草本植物,栽培歷史悠久,是中國的特產蔬菜之壹。芥藍含纖維素、糖原等。其味甘,性辛,具有利濕止咳化痰、祛毒袪風、除邪熱、解勞乏、凈心清目等作用。
竹筍是中國傳統佳肴,味香質脆,食用和栽培歷史極為悠久。《詩經》中就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等詩句,目前最出名的菜式便是竹筍炒肉了,常見於餐桌或餐桌之外的其它地方,其它地方取決於妳媽在哪兒將妳截住了,包括但不限於廚房、客廳、臥室等等。
黃花菜:又名萱草,忘憂草,《詩經》有雲:“焉得萱草,言樹之背,更有大詩人白居易盛贊: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看來黃花菜在古代話境裏,不僅有蔬菜的功效,還有忘憂寄情的功能。
蕨菜:蕨菜又名蕨兒菜﹑龍頭菜,在野菜中比較常見。食用蕨菜始見載於《詩經》:"陟坡南山,言采其蕨。"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蕨薇於首陽山的故事,所以後世以采蕨薇作為清高隱逸的象征,現在蕨菜依舊是餐桌上的常用菜。
蘿蔔:古漢語中又有別名蘆萉、萊菔,在《爾雅釋草》中指出“蕪菁紫花者謂之蘆菔”,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蘿蔔栽培方法的記載,目前依舊是國人常食用蔬菜之壹。
茼蒿:由於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在中國古代,茼蒿為宮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
在《詩經》中提到的蔬菜有二三十種,但多是野生植物,大家見到的不多,在此不表,總的來說,中國古已有之的蔬菜流傳下來的就這麽些了。
那現在可以回答上壹個問題了,那壹串的蔬果中間,在鹹陽城的皇宮裏,我們的秦始皇除了能吃白菜與蘿蔔外,其它的如黃瓜、南瓜、萵筍、辣椒、香菜、玉米、土豆、番薯,別說吃了,見都沒見過。
那其它的諸如黃瓜、辣椒、玉米之類的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其實很多現在人們熟知的蔬果,大部分都是外國傳入中國的,像葡萄、西瓜、胡椒、番茄、番薯、洋蔥、玉米等,而且其中極大壹部分蔬果是明清之際才傳入中國,但是由於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致使不少人以為這些蔬果是我國自古有之。
茄子:原產於東南亞,晉代傳入我國,隋煬帝曾就對它特別鍾愛,還賜名為昆侖紫瓜。
胡蘿蔔:原產於亞洲西南部(伊朗,伊拉克),在元朝時期從伊朗傳入中國,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曰︰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
辣椒:原產地是美洲的熱帶地區,第壹次記載辣椒是明朝時期,明朝高濂是杭州人。他在《遵生八箋》中寫了《燕閑清賞箋·四時花紀》,裏面記了這麽壹段話:“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我國是從明末的時候才開始種植辣椒,在這之前吃飯需要辣味都是用茱萸、生姜。
傳入中國才四百年左右的辣椒,已深深改變了中國的飲食版圖,四川麻辣火鍋,湖南辣妹子的印象深入人心,然而唐宋時期,四川的菜肴卻是大部分偏甜的。
玉米:原產地是美洲,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玉麥”,其後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誌》稱作“番麥”和“西天麥”。
南瓜:原自非洲,不知道何時經由波斯人傳入我國南方地區,當時它的名字叫番瓜,後來改名叫南瓜。
香菜:原產地中海沿岸,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我國。
葡萄:張騫出使西域後,引良種傳入我國。
胡椒:原產地印度,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我國。
菠菜:原產波斯,唐代傳入我國。
洋蔥:原產伊朗、阿富汗,已有5000多年栽培歷史,傳到我國僅百余年。
紅薯:又名番薯,甘薯,明朝萬歷二十壹年,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人陳振龍,見當地種植壹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念及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遂將甘薯引進中國。
困難時期的中國,大部分的人全靠吃紅薯,才熬過那壹段艱苦的日子,時至今日,還有很多老人家看到紅薯條件反射般的想吐,因為當年真的吃的膩了。
土豆:原產南美,明末傳入我國。
四季豆:原產美洲,明朝時傳入我國。
番茄:又名西紅柿。原產南美洲的秘魯,清朝中晚期通過海路傳入中國。
其實很多蔬果,通過名字就能判斷出是否為外來引進及大約的引入中國的時間,傳統上我們有以“胡、番、洋”來命名的規律,如秦漢到唐宋之間傳進來的蔬果基本上叫“胡”,如胡椒、胡瓜、胡桃等,唐宋到明清的時候傳進來的基本上叫“番”,如番薯、番茄等,清後期以後傳過來的名字裏基本上都有個“洋”字了,如洋椒、洋芋、洋蔥等。
這個命名規律其實體現了貿易線路的改變。叫“胡”的是走西域的陸路傳進來的。叫“番”,叫“洋”的是走海路傳進來的。所以說,這裏可以看到壹個海權逐漸替代路權的過程,其中暗含著貿易軌跡的轉變。
然而,縱觀人類歷史,真正對世界有決定性影響的,卻始自於1492年哥倫布尋找印度的那次起航,從此,西方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的時代,從美洲發現大量的陌生物種,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進程。
人類歷史上數百萬年來,永恒而無解的主題是如何解除饑餓!壹輪輪的改朝換代,多少易子而食哀鴻遍野的慘劇,無非就是食物不夠,人吃不飽了。
傳統經濟作物,如小麥,水稻,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且產量不高,導致在古代,有限的土地上,耕種的農民窮盡辦法也無法產出更多的食物,而從美洲大陸發現帶回的玉米、土豆與紅薯,環境適應力強,在山地、沙地、旱地、貧地、散地都可以種植,而且產量高、貯存方便,極大的解決了平民的饑餓問題,於是,16世紀之後,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而中國的人口,截止到滿清滅亡之時,人口規模達到空前的4億。
時事政事:個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是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有壹些故事,也有壹些觀點。 ?